辜鸿铭曾指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deep,broad and simple)”,此外还有“灵敏(delicacy)”。

上下五千年厚重的文化沉淀,让我们深沉和博大;

文化滋养下心灵所呈现的温良性格,让我们纯朴;

而这种心灵的生活,也让我们拥有一双灵敏的眼睛,善于在不起眼的物质中去发现新的美并创造全新的艺术。

也正是在这种力量下,2006年一场意外的大火,一位62岁的中年人让一门古老的技艺焕发了新的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艺术的崛起

朱炳仁,1944年生于浙江绍兴,是“朱府铜艺”的第四代传人,自身就极好地传承了家族精湛的铜雕技艺。本可以靠“吃老本”就能稳坐一代大师宝座的他,却不甘于一成不变,靠着灵敏的双眼和传承多年的经验与技艺,为铜雕技艺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化艺术巅峰。

2006年 5月25日,他主持修建的常州天宁宝塔,没想到在即将完工时竟然遭遇了一场大火,在许多人看来,被烧毁的铜装饰都应该扔掉,可敏锐的他却发现铜渣中有着特殊的结晶体,晶莹生辉,光彩夺目。于是,他当即捡回两包悉心研究,也由此发明了熔铜艺术开创了“熔现实主义”新流派,至今已经十五年了。

2007年,朱炳仁“熔铜艺术”第一幅壁画作品《阙立》,就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阙立”二字,在我国文化中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气概,是一种思考,更是一种方向,代表着一种传承与发展的新的模式 ,也代表了他的目标和决心。2008年,铜雕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朱炳仁和他的团队,并不仅仅只满足于眼前的荣誉,而是不停地在“阙立”的基础上,向更高的方向孜孜不倦地追寻着、奋进着——走向世界,便是朱炳仁的下一步雄心壮志。

不拘泥于一种固定模式的表现形式,正是朱炳仁作品的特别之处

除了从传统的文物、壁画中汲取创作灵感,朱炳仁也在作品中融入了国外的艺术表现手法,当然,他的耀眼之处并不是一味生硬地照搬西方,而是兼容并包,既有着传统的厚重感,又不失时下。作为铜雕界“泰斗”级人物,在文化水平上同时也有着很深的底蕴,这也是他能成功走向世界的坚实基础之一。

早在2009年,朱炳仁就携百件作品与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超时空对话,在《人民日报》发表文化观察《谁来与达利对话》——这场对话是一场偶然,也是一场必然——因为达利是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没想到,送来参加杭州第十二届西湖艺术博览的作品主要是雕塑,而其中大部分竟都是铜雕。

朱炳仁也果然不负所望,尤其是赶制的作品《我想象中的达利》,更是得到了达利纪念馆的负责人居雍的高度赞赏。

而朱炳仁,并不就此满足,反而更加坚定了“国际化”的道路。其中,《燃烧的向日葵》就是朱炳仁“熔铜现实主义”代表作之一。

梵高曾以一幅《向日葵》向世人展示了他的精神世界,以及他对生命的理解,一直被后人们竞相模仿、创新。

2015年,朱炳仁也用熔铜艺术手法将这伟大的代表作进行了大胆创新,他用绚丽的色彩,富于张力的线条,以铜为材料, 象征了生命的激情与坚强。这幅作品也在天猫拍卖以158万人民币成交。

2020年,在“一带一路”艺术上海国际博览会上,朱炳仁以粮食为主题的《稻可道,非常稻》“熔铜艺术”作品震撼全场——栩栩如生迎风飘扬的成片稻苗,恢弘大气,让人有一种置身于稻田的错位感——这,竟然是用坚硬的铜制成的,让在场的观众纷纷感到不可思议,也不得不感叹大师技艺的精湛与纯熟。

取名也格外有深意,谐音自“道可道,非常道”。土地,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我们用满腔的热忱与虔诚,热爱着、耕作着这片土地,土地也诚心地回报予我们丰收的硕果,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这幅作品,无论是立意还是技艺,都是顶级之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朱炳仁四件熔铜艺术受邀参展,其中,两幅巨幅熔铜壁画《万泉归海》、《清香自远》更是美到令人心醉,并被永久收藏陈列于博鳌亚洲论坛会场。

朱炳仁的熔铜艺术作品,以大胆的创新和表现手法,传承古典文化,融合西方现代艺术,把铜雕技艺这个非物质文化从国内走向世界,这一路十分不容易。虽然起点是一个偶然,但是他坚持了下来,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研究、创新,才有了今日之成果,

不禁也想起了辜鸿铭曾写到的,我们是一个永不衰老,一个“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也正是这种“青春”的力量,造就了朱炳仁这样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让我们的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被继承、创新、并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