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今年央视综合频道的《榜样》节目中,廷·巴特尔穿着一身群青蓝蒙古袍走上舞台。他曾穿着这身熟悉的蒙古袍,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参加“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从总书记手中接过代表党内最高荣誉的勋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七一勋章”获得者廷·巴特尔(6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熟悉的笑容,质朴、内敛、平和,却洋溢着独属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辽阔草原的蓬勃生命力。

不想当“将军”的将军儿子

“将军的儿子”——这是贴在廷·巴特尔身上的一个标签。

他的父亲是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功赫赫的共和国开国少将廷懋。

这意味着廷·巴特尔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但他还是毅然决然选择留在偏远的牧区。

“将军的儿子可以做将军,也可以做普通人。”这是廷·巴特尔父亲说的一句话。很显然,廷·巴特尔就是做普通人的那一个。

1974年,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年仅19岁的廷·巴特尔,从条件相对优渥的呼和浩特,来到了贫穷落后的萨如拉图雅嘎查。

那是完全陌生的环境。

对于初到嘎查的廷·巴特尔来说,要面对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语言不通。廷·巴特尔说:“虽然我是蒙古族,但是我从小就说汉语,牧区那边都是说蒙古语,所以我去那边以后,开始什么都听不懂。”语言关是他亟需突破的第一个障碍。

第二个难题则是艰苦的生活条件。“我刚到的时候,牧民没有被褥、没有公路、没有电,通信更不用说,连收音机都没有。”“没有烟囱,蒙古包里直接架一个三角架烧牛粪,蒙古包里面都被熏成了黑色。”“牧民都直接在土地上睡觉,好的人家铺个牛皮、羊皮,蒙古袍脱下来遮身上,靴子脱下来当枕头”……即便时隔已近50年,刚到萨如拉图雅嘎查的情景,廷·巴特尔依然历历在目。

想留下来、想让牧民们也过上好日子的念头在年轻的廷·巴特尔心中生根发芽。这一待,便是47年。

期间也不是没有离开的机会——廷·巴特尔的父亲当时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军区第二政委,负责干部子女转移进城的工作。

“当时去我家找我父亲的人特别多,我父亲就跟大家说,‘我的儿子还在牧区工作呢,这么多人回城,没有办法安排工作,要按规定慢慢来,不要着急。’”

“你看,我父亲就总点我。”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廷·巴特尔笑着说。

“到第二年,我当了生产大队队长,肩上的责任就重大了,更不想走了。”

“他们老一代革命家是解放中国,我们年轻人是建设中国。所以带领牧民群众把牧区建设得更好,是我们的责任。”

这是一场父子间的接力。

如果说“不能丢父亲的人”是一个少年起初最简单、最纯粹的想法,那么自己的“责任感”则是廷·巴特尔扎根牧区、为边疆地区奉献半生的精神动力。

当记者问到廷·巴特尔心中的榜样是谁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说,是他的父亲。

智勇双全的草原“巴特尔”

“巴特尔”在蒙古语中是“英雄”的意思。

廷·巴特尔也被当地民众视为他们心中的“巴特尔”。

在和廷·巴特尔交流过程中,会发现,他是一个既有智慧又有魄力的人。

这种智慧一是来自他所说的“从小在城市长大,见得可能更多一些的”较为广阔的眼界,但更多地来自他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积极思考。

到萨如拉图雅嘎查之后,他从白铁匠开始学起,帮牧民们打烟囱、打蒸笼、做马鞍、打造牛粪收集箱……一点点改变着牧民的生活。“我帮他们做,但有个条件,就是他们得跟着我学。”深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廷·巴特尔“狡黠”一笑。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跟着牧民们一起,学会了蒙古语,还学会了打草、放牧、剪羊毛,甚至还能自己缝制蒙古袍……

1993年廷·巴特尔当选为萨如拉图亚嘎查党支部书记,“希望所有牧民生活都能好起来,我们共同富裕。”这是他的初心,也是他的目标。

“草原是我们的命根子,要让草原绿起来才行。”廷·巴特尔一直在思考如何摆脱贫困寻找新的出路,他从在牧区二十多年的经历中深感草原保护不好,建设不好,牧民的生活没有出路。

他带领牧民围栏放牧,将草场划区用围栏围起来,牛羊按照季节进行轮流放牧。通过围栏轮牧,让每块草地都能休养生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廷·巴特尔和他养殖的牛(2018年6月摄)。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草原恢复后,他又提出“减羊增牛”,帮牧民找到劳动强度最小、生态最好、收入最高、支出最少的生产生活模式,从传统的只讲牲畜数量、收入一半以上买草买料租借草场、收入很高但支出更大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同时积极引进同纬度的西门塔尔牛和本地品种杂交,改良后的肉牛品质好,个头大,还走向了国际市场。

不过这一切的推进也并非一帆风顺。

牧民们不理解围栏轮牧,他就以自己家为试点,效果显著,牧民们便纷纷效仿;牧民们卖羊买牛顾虑很多,他便拿全家财产作抵押,承诺如果来年收益下降,他自己出钱补贴。正是这种担当与魄力,让他一步步带领当地的牧民们走上了富裕路。

“牧民与鸟儿共生存”

廷·巴特尔日常敦默寡言,但是当聊起大草原的时候,便像是打开了“话匣子”,言语间都是对那片苍茫天地的热爱,聊到兴致高涨处,还向记者分享了他拍摄的照片、制作的视频。

在他的镜头里,万物有灵且美。

有在牧场上悠闲踱步的小牛,有在草丛里奔跑跳跃的狍子,有在雪地里蜷缩的兔狲,有哈气成霜的冬季放牧人,也有草原上的晨光初起、夕阳西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廷·巴特尔拍摄的狍子

在这些图片里,草原散发着迷人魅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动且具象地诠释了总书记所说的“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我想用我的一生来建设草原,带领牧民群众获得更幸福的生活,永远守护好美丽的大草原。”

这是廷·巴特尔入党志愿书中的一句,也是他将用一生践行的承诺。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党史百年天天读】将军的儿子可以做将军,但他选择做普通人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