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最初卖身葬父的故事,起源于二十四孝,二十四孝是包含着中国24个孝子故事的书,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孝道是中国传统美德的精髓,是每一个中华民族,中华子孙的传统美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十四孝的故事,深入人心,传承至今,现在很多孩子从咿呀学语进入校园开始就开始学习中华传统美德,我们学过的故事里面比较记忆犹新的,就像鹿乳奉亲,彩衣养亲,孝感动天劝姑孝祖,卖身葬父等等,每一个故事都感天动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十四孝里面的24个故事,每一个孝子贤孙的孝道把我国对老人的尊敬孝顺这一传统美德体现的淋漓尽致。

那么,卖身葬父这一典故具体是怎样一个故事呢?

话说卖身葬父的故事,说的是东汉时期一个叫董永的人,由于家境贫寒,父亲过世没有银两为父亲置办后事,董永便将自己卖身当地一财主家做奴换取银用为已世的父亲大人安葬。《天仙配》中也有关于董永卖身葬父的传奇故事。因自己的孝行感动了上苍,上天派七仙女下凡帮助董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上工的路上,董永于槐荫下偶遇一美丽的女子,女子装作可怜之人自言相告自己是无家可归之人,望公子收留。董永见一女子也和自己一样是可怜之人便带其回至家中,女子以一个月的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女子坦言相告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下凡帮助其还债,话音刚落便消失不见返回天庭。

但我们今天讲的不是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我们今天讲的是古代贫穷女子为何要卖身葬父,难道不能挖个坑埋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卖身葬父

在很多古装影视剧当中,我们会看到很多经典的故事情节,家里父母过世,因贫穷没有足够的银两为父母料理后事,作为女儿,只能到大街上拿着一个牌子,或是用一张白纸找个书生写上卖身葬父挂在胸前,穿一身白色的衣服,披麻戴孝的跪在街上,等待达官贵人或是地主老财将自己买走,从此效命于主人家,成为它们的奴隶,或者是丫鬟,换取为数不多的银两给父母料理后事!

很多女子都不愿意被富家子弟买走,他们最大的奢望就是能遇到一户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或是王公贵族的千金公主,把它们买回去当贴身丫鬟,当然,也有被地主买回去当小妾的,幸运的还会遇到侠义之士,解救女子于水深火热之中,英雄救美的情节在电视桥段中屡见不鲜,女子便会感恩英雄出手相救便以身相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许在现代人的眼中看来,这种做法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自己不能想办法出去赚钱,或者直接将过世的亲人土葬?而偏偏要去卖身换取银两去安葬亲人?

其实不难理解,在那个等级阶层分化严重的封建社会,下等人生活得都比较苦,没有土地,没有地位,没有尊严。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你没有土地,就没有使用权,在封建社会时期很多土地都是地主老财家的。你就是想自己找一个风水宝地,直接挖个坑掩埋安葬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卖身葬父

其次就是能够在大街上披麻戴孝卖身葬父的人都是家境非常非常贫穷的人家。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子女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过世的亲人不能入土为安,此为大不孝。

她们只能选择这种方式为生养自己的父母尽最后的孝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以后自己的生活有了保障,不至于吃上顿没下顿。如果遇到一个好的人家还能成为千金小姐的贴身丫鬟,最起码不用害怕被饿死或被坏人夺去受尽非人的待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卖身葬父

比如我们看《水浒传》的时候其中就有一个的情节,阎婆惜因为父亲刚刚过世就被恶毒的继母给无情的赶出了家门。孤苦伶仃的阎婆惜只好沿街卖身葬父让父亲入土为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身无分文的她遇到了好心的宋江,看到眼前这个悲凉的女子,宋江二话没说直接给了阎婆惜足够的安葬费,而阎婆惜为了报答宋江的知遇之恩嫁给了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卖身葬父

结语:在古代女子卖身葬父虽不情愿,但都实属无奈,为了让自己过世的亲人入土为安只能出此下策。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这也许是最好的解决办法,给逝去的亲人一个安葬之地,逢年过节的时候也有个地方去哀悼亲人,自己也有个安稳生活的地方。用现在的话说这也是一个双赢的办法,两全其美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