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袁崇焕活着的时候清军入塞,咱们抛开一切阴谋论不谈,在一切政策不变的前提下,袁崇焕能不能比孙承宗更好地堵住宣大防区的口子?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袁崇焕虽死,他的策略方针政策都很好地执行了下来,至少没跟他活着的时候差太多,连他生前用的人除了战死沙场的几乎也都留任了。接替他主持辽事的是他的老师孙承宗,论练兵讲打仗袁崇焕自己也不敢说高出孙承宗多少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对于袁崇焕的评价是身死法不灭,他虽然死了但他的政策可没变连他用的人都没变,甚至连跟他意见不和的满桂都被崇祯逼迫出战而死。他杀的毛文龙他死了也没平反,那么结局就很清晰了。再者,明军野战不胜,根本无法援护此堡建成,跟屯田一样,都是把自己置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上。当年,袁崇焕筑城的时间,是在清军打击东江镇的时候,完全不救,抓紧时间筑城,以这个代价才修成四城防线,加固宁远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我们也知道,辽西两翼的蒙古和东江镇都被袁崇焕卸掉了,辽西实际上突出向前,直面后金重兵集团,已经没有战略空间和时机来修城了。前出作战更是没影的事儿。这事儿,有钱也没用。事实上,东江镇被毁,蒙古投降之后,后金面临的被三面围攻的战略态势已经被打破,反而将辽西包围起来。之前战略优势都打不过清军,这要还能打过就有鬼了。而且此时辽西已经不是清军进关的必由之路,清军从蒙古绕道年年进关打草谷,明军根本没有跟清军野战实力,连偷家的野战能力都没有,反而屡屡在关内被拔重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杀袁的崇祯和批袁的后人都忽略了一点,袁对明廷的价值不在于恢复辽东,而在于维持明庭对关宁军头的控制和权威,就像毛文龙之于皮岛军头,在这两者死后,明庭派出的继任者都没令这两大军头敬服听令,导致明末这两大战力相对较强的军队在能统帅死去后,关宁军头认清了明庭外强中干日薄西山的本质,明庭阳奉阴违,挟寇自重,成了割据要地,要挟明金两方的军阀,皮岛军头则直接分崩离析,不复当年之盛况!这才是杀袁和诛毛的最严重的后果!毛文龙没有被平反,这是崇祯的一大失误,其实毛文龙死后耿仲明完全可以接替毛文龙。不过崇祯对东江压根不上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大家说的这种情况从现有资料来看,清军入塞后,明军士气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吴桥兵变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朝廷调孔有德去大凌河孔有德不想去认为必败。而同样的关宁军在清军入塞之后士气也极其低落,袁崇焕带9000人4000掉队就是证据。当时最优解就是撤掉宁锦东江保住山海关和宣大让清军进不来。然后再徐徐恢复,先生存后扩张。而崇祯的做法恰好反着来杀袁崇焕不改其法,但袁的政策比袁本人危害大,如果能放弃宁锦防线那袁崇焕活着也没什么问题反过来,保留宁锦防线他死了也无济于事。袁崇焕活着对局势能有何改变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末有两个人对这段历史有重大的改变,其一是李成梁他掌权的时候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曾经另立山头与努尔哈赤分庭抗礼那是1607年。后来1608年李成梁遭到弹劾,下野。随后舒尔哈齐的新部落被努尔哈赤吞并。这个不起眼的历史事件差点改写历史。如果李成梁晚卸去公职两年,那么舒尔哈齐很有可能成功另立山头,那后面的历史就难以假设了。还有一个人就是熊廷弼,熊廷弼在万历四十八年这个时间点上,第一次盘活了辽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在任期间努尔哈赤只敢小规模攻击辽沈。而且手下有贺世贤等一干真正能与后金打野战的名将。筹辽硕画这本书里记载了几场熊廷弼贺世贤正面击退努尔哈赤的记录。结果熊廷弼去职袁应泰上台。上任后对明军一反熊廷弼时代“持法严,部伍整肃”之法,而以“宽矫之”至军心又趋涣散,纪律松弛。辽事再度败坏。等熊廷弼再次赴辽时他苦心经营的辽军已经不行了,更要命的是指挥权不在他手上。所以辽沈丢失,这才引出弃辽还是守辽的一段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