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选择背刺夺取荆州这个战略本身根本没有问题的,毕竟全据荆州才是最有利东吴发展的战略的。问题是孙权完成自己战略之后的做法,正常人应该是先扣着关羽养起来,慢慢跟刘备谈判,反正孙刘两方又不是第一次发生冲突,前面还发生过湘水之盟呢。打归打,反正好处到手了,双方的同盟还是要继续的,慢慢谈判就好了,不然真以为靠自己能打得过北方的曹魏吗?谈判完之后,就把关羽跟那些不愿意归顺的被俘荆州文武一起打包送回去给刘备,不想增强刘备的实力,就都留着养起来,反正怎么做,主动权都在自己手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果呢,直接把关羽砍了,这不是逼着刘备翻脸吗?本来是一件血赚的事情,给孙权操作的血亏。后面就算夷陵之战赢了,孙权自己也变成大魏吴王,直接给了曹魏随意征伐自己的理由,毕竟人家是你爹,打你这个不听话的儿子还需要理由吗?其次,背刺关羽获得的是占据南、武、陵,这三郡之地,看似吕蒙 陆逊 乃至孙权的计策很成功,足以抵御曹操 也可以跨有三州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实际上孙吴已经迎来了危机,直接一个例子就是曹丕三路攻吴,如果此时诸葛亮一样背刺,孙吴能否继续支撑,恐有变数。相反如果此时孙吴能够北攻江淮,留作战略缓冲,至少在国家构成上依旧存在淮泗集团的力量,不必完全江东化,淮泗集团对于北抗中原始终是有积极性和战斗力的。此时孙吴北有淮泗,西据武昌,未尝不可长久立国。其实还是那句老话, 合则两利,斗则两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背刺以后,荆州方向对于洛阳的压力越来越小,河南之地稳稳地发育了几十年。襄樊之战时直到孙权同意偷袭后张辽等人才被调走了,但赤壁之战时东吴已经危如累卵,孙权手头除了实在不能动的部队外其他部队没道理再藏着掖着了。因此,就算考虑到孙权急切间无法全部抽调,孙权全国的兵力也就撑死十万。东吴当时全国的部曲能凑十万我是相信的,东吴灭亡时是兵二十三万,考虑到灭亡时的东吴占据了荆南、交州、扬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合肥之战时只有扬州、交州,而且抓获山越的时间也没那么长,所以打个对折大概有十一二万兵,和前面的推测是比较接近的。但是这个兵力必然是所有兵力,包括了机动部队和郡县兵,而郡县兵一般多用于防守和驻守地方,出征时是不可能倾巢出动的。考虑到彼时周瑜在攻打南郡,虽然周瑜兵员紧张,总人数估计也就2、3万,再剔除必要的留守部队,孙权能带五万人就基本上是全力以赴了。背刺眼光低,刘备咋不主动还荆州呢?哦,只许孙权忍气吞声,顾全大局吃刘备的闷亏,不许刘备吃亏?就这还谈大局,谈战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刘备方面没有战略大师,关键的一步没走好。刘备入川后割三郡稳住孙权,曹操下汉中时刘备主力就不用出川。这样节奏可以比历史上至少快1到2步,争取到两年的时间差。刘备主力就能缓过劲来了。孙权背盟就是一念之间的事,刘备就是没给够,夷陵之战后双方才开始正式聘使。这点刘备死前应该是想明白了,但是没机会了。

我认为孙权、刘备是曹操南略失败的产物,而刘备则是孙权西略失利的产物。巴蜀地区在蜀汉以后包括蜀汉,北伐都难有作为。人家北方政权在你政治稳定的时候,根本就不会去打你。 在你政治不稳定的时候,后唐北宋都是瞬间就灭了前蜀后蜀。而巴蜀地区在江东政权手里,就会起到牵制的作用,刘备政权实际上是阻碍北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有可能是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瘟疫让江东士族损失惨重以至于动摇了稳定,所以偷袭荆州时,一向不太愿意主动进攻的吴人才出奇的积极,不但吴郡的朱然积极,连会稽的虞翻都积极。按理说会稽士族相当于蜀汉的益州派,是边缘中的边缘,除了打山越,其他向来是最不积极的。不过战后分蛋糕时,虞翻明显是没捞到什么好处,所以才会对糜芳特别没好脸。也可能是糜芳的投降让之前虞翻凭调略士仁功劳得到的某种许诺没能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