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父母,总是打着“我为了你好”,“没有人比我们更爱你”的旗号,要求孩子怎么怎么做。看似是为了子女好。

现实生活中,为父母结婚而结婚、生孩子而生孩子的人,多半过得不幸福。

上学的时候不要谈恋爱,等毕业工作了,又说让你进国企,考编制。

等又过了几年,说你到了年纪该结婚生子了,你或许不愿意听父母的,跟父母讨论,却发现说的父母听不进去,即父母认为这些是理所当然的。

为了让自己子女早日结婚的父母,不仅挖空心思地安排相亲对象、去公园里摆摊打探消息

甚至为了让子女早点结婚,会通过电话、短信等远程催婚,哪怕天涯海角。

父母眼中的“为你好”,可能是一种负担
在婚姻这件事上,还是有很多父母想不通,或者说有一种莫名的执念。有时候明知道改变不了孩子的想法,于是就自作主张地为孩子打算。

有多少父母催婚,会把“为你好”挂在嘴边?

一说到婚姻,父母总是有一套自己的逻辑。

当你排斥相亲,他们就总能搬出各式好处,或者搬出自己的经典名言: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还多。”
比如择偶,他们总是秉持着自己的观点,总说着一定要尽快下手,不然优秀的都要被挑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传统观念里,“让父母不开心”几乎等同于“不孝顺”,这个罪过太大,很多人都会妥协,妥协的代价就是“放弃成为自己”。

催婚父母,到底是怎么一种心理,他们是怎么想的?

一位催婚父母的自白:

很多孩子讨厌爸爸妈妈催婚,其实我们也不想讨人嫌啊,不是真的想要逼你们结婚,不是想要干涉你们的生活,更不是为了自己早点抱孙子。

就是希望你能找到一个真心爱你、照顾你的人,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今后有个人能照顾你。

这几年我也开始明显感觉到自己身体没以前那么好了,免疫力弱了经常感冒,身上大大小小的毛病也多了,膝盖也疼,不得不服老了。

她的很多事情,我也插不上手了,就是担心以后我要是怎么了,就一个女儿她可怎么办啊....

结婚是人生刚需,必须完成

他们觉得结婚这件事,必须进行,否则人生缺斤少两不完美,就是社会的怪物,让人诟病。

他们会说,你看呐,社会上有谁不结婚的?

有几个人不结婚的?不都是这么过来的么?

催婚是任务,我们是有责任心的父母

很多父母,他们会觉得,小孩子年轻,目光短浅,考虑不周到,只图眼前一个人的自由自在,又或者还像电影里描述的那样,等着一位十全十美举世无双的如意郎君,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云来娶自己!

别做美梦了,世上哪有至尊宝,人间只有柴米油盐搭伙过日子。

催婚便成了他们的人生重大任务,就像小时候催你写作业,催你早点睡觉,催你上学一样的道理,始终在催。

没有别的,他们都是责任感倍儿强的父母,肩负重任,不可懈怠。

说到底,讨人厌的苦口婆心,还不是“为你好”?

孩子不想结婚,父母以死相逼,以至于孩子没办法就得赶紧找个人结婚;

孩子想结婚,可是找了一个不合父母心意的,父母就要和孩子断绝关系,让孩子一辈子都活在充满愧疚的婚姻中,无法释怀,甚至最后只能选择离婚。

我们不是不爱父母,因为爱,我们三缄其口,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父母也不是不爱我们,因为爱,他们更急迫地想要我们过上踏实安稳的生活,有人疼,有人关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是因为互相爱着,我们都选择了最潦草的方式,不去触碰差异,不去面对矛盾,我们以为这是最平和的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

父母跟我们一样在世间走一遭,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他们的催婚和不解,不代表他们不是好父母,只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他们害怕自己老去的时候,自己的孩子没人照料,他们也害怕子女孤独而不幸福,面对这些担忧,他们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人生经验内为你指出一条光明大道。

结婚是他们那个年代的必经之路,他们以为大多数人要走的路就是避免错误的最好方式。

父母的死亡焦虑:“怕我们去世后,只有你自己”

在结婚这一问题上,年轻人们都觉得为了爱情才会结婚,而很多父母认为婚姻就是为了找一个搭伙过日子的人。

相互喜欢的人难找,可以搭伙过日子的人一大堆,于是乎,有些父母给自己女儿(或儿子)找对象的要求就成了是个活的,男的就行(活的,女的就行)。

并不是父母觉得孩子不够好,随便给他们找个结婚对象,而是希望孩子可以尽快的不再是一个人。

心理学家欧文·亚隆在《直视骄阳》中说到,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几乎伴随着整个人生

只不过很多时候,人们通过否认、转移或者替代的方式掩埋了这种恐惧和焦虑。
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也会出现一些健康问题,在这种时候,死亡焦虑可能就尤为明显。

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时间逐渐变少,却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他们可能就会通过唠叨的方式来传达出这种焦虑的情绪。

并且他们更倾向于用转移的心理防御机制来掩饰焦虑,而转移的对象可能就是自己孩子的婚姻问题上。

电影《剩者为王》里,金圣杰饰演的父亲说的一段话,我想再没有比这更好的解释,决定一字不落地转述在这里:

“我是她的父亲,三十几年前是她来了,才让我成为一个父亲。我也是希望她幸福,真真正正的幸福,能够结一场没有遗憾的婚姻。

我可以把她的手无怨无悔地放在另外一个男人的手里,也不至于我后悔当初怎么就这么把她送走了。

爱情和婚姻不是百分百对等的,对她来说,就像她坚持了很久很久的一个准则。作为一个父亲,我就应该和她一起去守护,只要她认定了,我就陪着她,那她有时候受挫了,我就等她回来哭一场。如果她忍着不哭,好,那我可以烧一桌好吃的。

她不应该为父母结婚,她不应该到外面听到什么风言风语,听多了就想结婚。

她应该想着跟自己喜欢的人\白头偕老地去结婚,昂首挺胸的,特别硬气的,憧憬的,好像赢了一样。

有一天带着男方,出现在我面前,指着他跟我说‘爸,我找到了,就这个人,我非他不嫁’。

我觉着我都能想象的出那一幕,她比着胜利的手势让我跟她妈妈看,那表情多骄傲啊,你看我都真真切切的想到了,那我有什么理由不真真切切的等她实现,

那天什么时候到来我不知道,但我会和她站在一起,因为我是她的父亲,她在我这里,只能幸福,别的不行。”

这部电影里,盛如曦,一个30+大龄姑娘,因为没有结婚,也没有正在交往的男朋友,和母亲发生多次严重的冲突,母亲虽然深爱她,却用恶毒的语言去攻击她。

后来,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她一度决定放弃爱情,完成母亲的心愿,打算跟母亲早就看中了的,对方也有意但自己无感的白医生结婚。

睿智的父亲知晓女儿的心思,找白医生聊了一次,说了上面那段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管父母的初衷是什么,催婚对于年轻人来说都是一座大山,只会让人“压力山大”。

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说,父母一辈子都在等子女感恩,子女一辈子都在等父母道歉。

子女为什么期待父母道歉?因为觉得自己被父母伤害过。

父母看子女也是一样的。

我们总说父母眼里别人家的孩子好,别人家的孩子真的都比你优秀吗?

不是,而是因为你的缺点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在他们眼里,你的缺点,折射出的是他们教育的失败。

往深里来说,就是他们人生的失败。

所以在子女期待父母完美的时候,父母也期待子女是完美的。

当这种完美被现实打碎,彼此的挫败和失望就会被无限叠加,直到最后,我们在一次次试图和父母沟通,和解的尝试中,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我们真的没有办法完全互相理解。

给子女自由,也是给自己自由。

催婚状态下的子女一旦妥协,未来婚姻若出现问题,很容易迁怒到自己的父母,造成更大的家庭问题。

因此子女应真诚地与父母交流自己的婚恋观;

对有催婚焦虑的老年人也应进行自我调节,例如培养自己的新爱好,以免把焦虑转嫁给子女。

父母喜欢催婚,年轻人不喜欢被催,诉求不同又各有苦楚,相比于僵持不下的对抗,也许通过双方共同的努力,相互倾听相互理解,才是更好的解决之道。

婚姻其实就是找个人一起对抗生活的风险,很多事情,一个人很难解决,有个人一起帮着,也就好办了许多。

如果这个可以结婚的人一直不出现,我们也会尽全力做好生活各方面的应对措施。

有许多美貌知性赚许多钱的女性,在对婚姻不抱希望后,直接选择了不婚,她们的生活丰富优渥。

也有足够的钱用来养老,虽然偶尔也会感觉孤独,但凡事有利有弊,她们不必忍受婚姻的鸡毛蒜皮。

如果觉得自己可能不会遇到一个合适的人,那么在年轻时,便好好努力,赚很多的钱,让父母知道你有足以支撑下半生的经济实力,并且一个人也能过好余生。

我们结不结婚,什么时候、和谁结婚,自主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跟父母、亲戚、七大姑八大姨都没有关系。

唯一有关系的是:他们得随份子。

自信、独立、热爱生活的你,无论你结婚,还是没结婚,你都是非常优秀、成功,富有价值的自己。


我们的服务
  • ♥心理咨询 ♥情感咨询
  • ♥催眠疗愈 ♥身心成长
  • ♥企业内训 ♥心灵沙龙
  • 自由书写训练营
  • 在生活中修行,做回真实的自我

作者简介:贤弘老师

心理咨询师、塔罗牌占卜师、行星能量颂钵疗愈师,自由码字人,培训师。

陋室倾听人冷暖,情情舒皆是缘。

红尘来去散无痕,烹煮文字疗人心。

我遇见你,然后遇见我自己,命运如刀,让我和你,一起领教。——实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