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男子同时交往3名女友诈骗近120万”的事情触发舆论围观。事情的梗概是:3名女子(河南)通过交友软件和她们称之为“男友”的蔡某结识(都称“以结婚为目的”),只是交往没多久,蔡某就以各种理由分别向她们借钱(骗局拆穿前3名女子应该互相不认识),其中赵女士被骗刷30万网贷,吴女士被骗85万(她接受媒体采访时哭诉,曾求蔡某把母亲的救命钱20万归还,但是对方一分都没给),张女士被骗4万。要知道,这样的纠纷如果不是以“街头采访”的形式呈现出来,舆论层面大概率会将矛头直指蔡某,可吊诡的是,当3名受骗女士直面镜头时,只因颜值都还不错,舆论风向便瞬间“反转”。

有必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反转”并不意味着黑白颠倒,主要在于人们看待纠纷时的戏谑态度。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就算蔡某不诈骗“三个女友”,仅凭他脚踏三只船的本事儿,也足以让很多单身男士“羡慕嫉妒恨”。

只是就“男子同时交往3名女友诈骗近120万”这种故事性的构建,它更倾向于抽离性的表达。虽然采访过程中,3名受骗女士(赵女士、吴女士、张女士接受“街头采访”)及蔡某(“照片出镜”,应该是受骗人提供的)都悉数出镜,但是关于他(她)们之间各自情感关系的构建却是模糊的。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舆论围观层面其实也并不太关心被骗的金额。换言之,120万,还是12万,对于公众而言只是个数字概念。因为从根本上讲,如果3名女士所讲得都是事实,那么显然这事儿诉诸法理解决更好。

但是就舆论的风评来讲,很少有人提及3名女士最该去诉诸法理解决,甚至就连道德层面也并不是以声援3名女士为主。不得不承认,同样的叙事下,当事人的期待和围观者的诉求总是错位的。

就此而言,我们或许会发现,媒体在呈现类似的“民间纠纷”时,很可能并不只在于让受害人发声,而更基于事情本身的故事性、话题性、开放性去进行构建。因为我们深知,像这种无关公共是非的纠纷,当事人的发声多半只会自取其辱。

要承认,同样是被骗,如果女性受害者被认定是世俗审美尺度下的“美女”,那么她非但得不到同情,反而会遭受嘲弄。在这个问题上,既受极端的两性对立主义的影响,也跟传统观念下固有的“女性悲剧命运”的范式有关。

就极端的两性对立主义来讲,其实并不是真正关心两性的权利,更多是基于某种偏狭在“引战”。要知道,无论是过分强调女性的权利,还是过分强调男性的权利,其实都并不公允。因为只有回到无差别的个体权利的追寻上,才更可能实现相对的两性平权。

至于“女性悲剧命运”的范式,这里尤其更强调“美女”。一般来讲,高颜值和好身材是标配,其它方面的能力越多越好。但是让人不解的是,这类“女强人”在受到不公待遇时,非但得不到同情和理解,反倒容易被推向“红颜薄命”的叙事。

另外,在情感诈骗的事情上,普遍来讲人们会先入为主的拿“恋爱脑”说事儿。也就是之所以被骗,就在于“太投入”。这看起来,就好像是在强调“认真谈恋爱”没有好下场,可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就“恋爱脑”的说法,本来也是相对模糊的。就以“男子同时交往3名女友诈骗近120万”的事情来讲,即便3名女士直言“以结婚为目的”跟蔡某谈恋爱。但这也只是立场之言,因为就当下来讲,一个人(无论男女)一上来就说“以结婚为目的”谈恋爱,大概没几个人能接受。

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说“以结婚为目的”不好,而是当“以结婚为目的”被滥用时,就会变成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的行骗之词。事实上,真要是奔着结婚的目的谈恋爱,最真诚的做法是如何互相成就(精神的,物质的)。

与此同时,我们有必要常识化恋爱关系的达成。虽然就事实而言,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或多或少会受到颜值、身材、言行等等的影响,但是回到恋爱的促成上,即使我们对意中人有预设的想象,但是在具体的互动关系中,依然不能忽略常识。

不少人强调,“3名女士被骗活该”,支撑理由是:“恋爱期间就借钱的人都不是好东西”。在一定程度上,依照这样的说法行事确实可以避雷,但是从根本上讲,恋爱期间借钱没问题,关键是能不能建立起良性的“退出机制”。

事实上,真正好的情感关系,就算彼此分开不能做朋友,好聚好散总还是必要的。要不然强调曾经“爱过”,显然是自欺欺人。不过就“男子同时交往3名女友诈骗近120万”的事情中的蔡某而言,他可能有过“真爱”,但是3名女士却只能算是他的“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