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的预防,是指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这里说的心血管病,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是指还没得病的预防。还没有得冠心病、心肌梗死,还没有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还没有颈动脉、下肢动脉的硬化狭窄,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司匹林,百年老药,在医疗这个江湖上行走已过百年。从大剂量的解热止痛、抗风湿,到小剂量抗血小板防血栓以预防心血管病,奠定了自己在预防心血管病江湖中的老大地位。

阿司匹林为什么能够预防心血管病?

因为可以抑制血小板。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肢体动脉硬化闭塞这类心血管疾病,都是血管里长了“斑块”,动脉粥样硬化了。

这些大大小小的斑块就像一个个“不定时炸弹”。一旦触发,便可爆炸。

要是遇到血管强烈收缩、或者血压突然升高、或者斑块有了炎症、或者血脂过高、斑块里的脂质太多、增加迅速,就都可以刺激斑块突然破裂。斑块里也是有自己的滋养血管的,斑块破裂时血管就会出血,出血的自救就是凝血,用血栓堵住破口,于是,血栓形成了。

原本就长了斑块狭窄的动脉血管遇上了血栓,就一下子堵死了。于是,缺血发生、梗死发生了。

斑块破裂时最先发动凝血的因子,就是血小板!

无论是斑块破裂出血、或者粥样硬化、内膜粗糙的动脉里要长血栓,都是血小板率先行动。

血小板一边忙着释放血栓素A2,聚集、凝结成血小板血栓,一边召集着更多的血小板前来聚集,召集其他的凝血因子一起形成血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血小板是动脉血栓的始动因子。

阿司匹林能抗血小板,就正好在这儿起了抗血栓作用。

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里血栓素A2的生成,就阻断了血栓的形成,而且,一旦抑制,不可逆转。

血小板的寿命是10天左右。这样,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就能抑制10%左右的新生血小板。经过1~2周,就可以把血液中的血小板抑制住90%以上,血小板启动血栓形成的功力就被消除了。

对于心血管病患者,抑制住血小板,就减少了发生血栓的风险。阿司匹林因此上位。

可是,对于阿司匹林来说,成也是抗血小板,预防血栓;败也是抗血小板,引起出血。

阿司匹林的出血副作用,就部分抵消了它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于是,利弊就有了计较。血栓高危患者,利大于弊;血栓低危患者,则可能弊大于利了。

因此,已经得了心血管病的人,风险高,吃阿司匹林预防没有异议;而没有患病的人群,一级预防用药一直有争议。

江湖中,总是英雄辈出,高手争霸。

“他汀”的问世,打破了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中的一统天下。

他汀类药物,抑制胆固醇合成,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因此可以缩小粥样斑块中的脂质核心,抑制斑块的炎性反应,使斑块更稳定,使斑块的纤维帽长得更结实,斑块不容易破裂了。

斑块不容易破裂,形成血栓的机会就少了,这样就有效地预防了心血管病,预防了心血管病急性事件。

研究显示,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这些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控制血胆固醇达标,可以有效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和进展。

因此,他汀被用于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他汀类药物抑制斑块形成、减少斑块破裂形成血栓的不凡功力,大大减少了阿司匹林抗血栓的用武之地。

研究发现,对于心血管风险较低、并且各种危险因素都受到严格管理的人群,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事件的作用很难被观察到。

阿司匹林的功力难以显现,出血的风险却依然存在,利弊权衡,天平向不利的一端倾斜了。

阿司匹林和他汀,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江湖中,地位此消彼长。

因此,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条件更加严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我国发布了新的专家共识,明确界定了“40~70岁的成人,初始风险评估时心血管病的10年预期风险≥10%,经过经积极治疗干预后仍然有≥3个主要危险因素控制不佳或难于改变”,属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

小剂量阿司匹林,每天75~100毫克。

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总胆固醇≥6.2mmol/L,或者低密度≥4.1mmol/L,或者高密度<1.0mmol/L)、吸烟、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者冠状动脉钙化评分≥100分。

(版权所有,未经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