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现代人的生活太快了,以至于很多人对于传统开始忽视。

尤其是这一代年轻人的生活中,传统越来越少。

而在纷争之下,我们看到一个可喜的现象:

越来越多00后,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挺身而出。而他们的努力,正在改变同龄人对于传统的态度。

01

从前,谈起非遗,似乎只是在官方“申遗”时。

毕竟,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太多年轻人来说,是一个与生活无关,比较遥远的事情。

而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担心:

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会不会就在我们这一代彻底消失?

如今却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抖音上,一些年轻人正在将曾经的“老古董”非遗,变成流行。

比如,最近走红的“上戏416女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4月份,上海戏剧学院毕业汇报演出的当晚,上戏2017级京剧表演专业的杨淅、边靖婷、朱鹮、程校晨聚在了一起。

平时,和很多00后的女孩一样,她们爱自拍,喜欢在抖音上传一些自己拍摄的有趣视频。

“毕业演出很特别嘛,我们就第一次尝试一起合拍了一个视频。”

她们用自己擅长的戏曲唱腔,翻唱了这首《赤伶》。

,时长00:35

戏曲唱腔独特的感染力,让几个年轻女孩一夜走红。

一早打开抖音,看到自己视频点赞突破了十万、百万,几个女孩当时很震惊。

但更多的是欣慰,因为留言区中充满着“爱上京剧”的声音。

边靖婷说,“我从6岁开始学习京剧,当时是我姥爷觉得这孩子有天赋。”

其实她们几个的情况很相似。当时家人偶然的情况下,带着她们在剧院看了一场京剧。

一眼,就让几个孩子爱上了京剧。

最开始说喜欢京剧,想要去学习京剧时,她们的家长都以为孩子是一时兴起。

“我家里没有人干这个,开始父母都不懂我为什么要学戏曲。”朱鹮的父母也曾有过担忧。

很多这一代的父母,说起学习艺术,必定最先想到的是钢琴等乐器,练习形体,则大多选择芭蕾。

很现实的情况,戏曲从不在父母要为年轻一代培养兴趣的头号选项中。

而对于这几个年轻女孩来说,自己一路走来最深刻的认知是:学习戏曲其实是选择了孤独。

一方面,学习戏曲需要长期严格的练功,“你在舞台上展现出来的效果,是你要在舞台下付出很多的努力,才能出现这样的一个效果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方面,是戏曲近些年来的式微,年轻一代选择戏曲,热爱戏曲的人越来越稀缺。

很难得的,因为小时候的热爱,她们坚持到了现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儿时的边靖婷(黑衣)与同学们一起练功

唯有热爱可抵漫长岁月。

没有人比这一代年轻人更明白——

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京剧,才是延续其艺术生命力的最好方式。

也正是她们的坚持,她们注入的新鲜血液,让更多人开始喜欢上戏曲。

“如听仙乐耳暂明。”

“戏腔,这是降维打击。”

边靖婷很有成就感,“我们的视频能够激发数以百万计的粉丝们对京剧的兴趣。”

杨淅说,“很多粉丝看了视频后,主动去搜索京剧,知道了很多京剧名家,发掘出新的爱好,成为了票友。”

这就是她们拍摄视频,走红抖音的意义。

认识它,热爱它,从事它,让它不再岌岌可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靠少数人的努力,更可以依赖于多数人的喜爱。

02

00后的创作力,加上非遗本身的魅力,正让非遗在当下拥有前所未有的活力。

比如十八翻。

曾经,只有少数人知道的传统文化,因为魏宇航的故事被报道而走红。

“十八翻”是一门古老的技艺,也是很多人童年的记忆。纸张经过特殊的制作、上色,通过不同的折叠方法变化出18种形状、形态各异的纸翻花。

魏宇航的外公从自己的父亲那继承了这门手艺,成为“第六代”十八翻传人。

那时候,十八翻还被许多人推崇,不少孩子将其视为童年最好的礼物之一。

其实,十八翻的制作工艺比较繁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多层白纸,每张错位由胶水线条粘成的纸板,拉出方块型的小眼,用刀在纸张上切出3个月牙形小块,把3个月牙型小块,分别粘在两根小木条当中,同时采用三色(红、绿、黄)颜料染色制成的具有艺术品特性的小玩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随着玩具的选择越来越多,工业化代替了手工,这项技艺逐渐被人遗忘。

直到一次,魏宇航在非遗展现场和爷爷奶奶卖自己制作的十八翻作品,被拍摄采访。

视频中的魏宇航,年轻,一头金发,打扮时髦,高颜值的他马上在抖音走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一起让大家知道的,就是十八翻。

“第一次知道我们小时候的玩具是非遗了。”

“00后,从来没有玩过,现在觉得手工制作的玩具太有趣了。”

非遗,就这样走入了00后的视野。

03

凌云出生在四川雅安雨城区,她活泼好动,机灵精怪,从4岁开始,就在爷爷的言传身教下,练习跑步、打拳。

6岁,家人送她去少年宫学习武术和跆拳道。

10岁,她离开雅安,接触到峨嵋武术,接受更专业的武术训练。

峨嵋武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讲究刚柔相济,内外兼修,动作似快而慢,似柔而刚。

凌云师从专业教练,系统学习了峨眉剑、峨眉刺两种兵器的传统技艺,并得到校长、峨嵋武术领军人物汪健的亲自指导。

凌云的武艺迅速精进,获奖不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在传承峨眉武术方面,凌云的实力已经备受认可,但名声大多停留在业内。

怎么让更多人知道峨眉武术,让更多了解这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旧是谁都未能解决的难题。

直到凌云在疫情期间,将自己倒垃圾时顺便舞剑的视频上传抖音。

“本姑娘闭关有些时日了!下楼丢个垃圾,顺便放个大招……看看功力是否精进?”

《无名之辈》的音乐响起,她掷剑于空,开始“放大招”,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凌云红了,峨眉武术红了。

“侠女当如是。”

“太飒了,我女儿也要学武术!”

2021年4月,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武术的凌云,再以“凌云回归峨眉派祭祖”的视频再次燃爆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衣峨眉弟子齐聚,击鼓鸣钟,只见她大步迈入会场烧香祭拜,戴上峨眉武术宣传使者的花环,“峨眉派”三个大字跃然眼前,视频一出,粉丝量直接突破千万。

峨眉武术之美再次拂去历史的尘埃,在今天重新焕发活力。

原来中国的武术之美,从来不只是在武侠小说中,而在这些武术人的身上——

只要学习武术,热爱武术的人生生不息,只要那些被抖音上视频感染的人,愿意去了解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永不会消失。

04

小时候看武侠,最喜欢的就是对于轻功“水上漂”的描写。

只是想象,这项技艺就满足了武侠小说中所有的潇洒与飘逸。

许多国人误以为:“这只是存在于小说中的描述。”

其实,这项技能真实存在于现实中,可能武侠小说中的描写也是由此演化。

贵州省赤水市,这是个山清水秀的灵气地方,除了风景优美之外,还有存在了数年的独属于赤水的运动——独竹漂。

独竹漂,是由一人赤足站在一根直径约为十五厘米、长达八米以上的南竹上,手拿着一根笔直的小竹竿作为划水的浆,在水上滑行,同时进行表演,以身姿动作再添美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柳的奶奶是遵义市独竹漂协会的会员,从小她就跟随奶奶练习。

渐渐地,她看着身边会独竹漂的人都与奶奶一样老去,而年轻人觉得太苦、太累,练习的人就不多了。

再加上,因为身处偏远,即使他们学会了,也只有当地人会看。

杨柳想,我们的传统文化之美,应该被全世界看到。

她开始将自己学习的舞蹈融入独竹漂,在做出一个个惊人动作的同时,将视频上传了抖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柳看着评论中的鼓励和夸奖,她想,独竹漂走向全国,终于有了一条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一辈的传统守护者,技艺精湛,他们拿出手的本事从不怯场。

但时常受制于地域和传播的影响,而不为外人所知。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所有事情都有一体两面的发展。

比如,我们的传统文化,可以在这个快速的时代迅速被传播,被认识,被喜爱。

杨柳,作为一名年轻的传统文化守护者,正是看清了趋势,所以选择了顺势而为。

借由互联网的浪潮,让独竹漂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帆远航。

05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多年前,我们还会担心中国传统服饰的凋零。

但谁能想到,如今以汉服为代表的传统服饰,正在成为年轻人的最爱。

年轻的创作者们,穿着汉服,宣传汉服,同时也不断为其注入新的力量。

在抖音,你会看到许多汉服爱好者拍摄的作品,借由这样的创作,汉服成为了新的流行。

这也正是其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们正在做的事情。

作为00后,他们同祖辈一样学习、守护、延续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荣光,但同时他们也更了解和自己一样的年轻人——

在抖音上,早已经聚集了一群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

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那些我们文化中从来就有的,美好的,通过抖音展示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大概可以在未来,看到非遗通过00后创作者,通过抖音这个平台,创造出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