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的长江经济带,沿江11省市总计110座城市,哪些城市在经济、科创、生态等领域协同发展能力更强?

最新报告显示,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涉及的110座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前十强的城市依次为:上海、杭州、南京、成都、武汉、重庆、苏州、宁波、合肥、无锡。

11月25日,华东师范大学发布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1)”研究报告(下称“报告”)。

报告显示,上海以总分68.23分位居第一,自该指数发布以来,连续七年位居榜首,具体到各项指标,上海在科技创新(95.48分)、交流服务(89.01分)、经济发展(88.54分)三个领域也基本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无锡因生态支撑能力提升重回TOP10;宜宾成为最大黑马,从2020年的104名跃居2021年的第79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指数研制首席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表示,该指数根据区域协同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发展韧性、增长极等科学理论,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生态支撑等四大领域、综合GDP水平等18个具体指标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为推动“双碳”目标早日实现,2021年生态支撑领域用“双碳行动”指标取代“污水处理率”,根据各地双碳行动计划的制定与否、目标要求和实践成效进行记分,更好地刻画了长江经济带110座城市在碳达峰、碳中和前行道路上的举措和成效,明确了绿色发展的前进方向。

根据报告,110座地级及以上城市呈现出6等级橄榄型结构特征:上海是龙头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在长江经济带排名首位;杭州、南京、成都、武汉、重庆、苏州、宁波、合肥、无锡、长沙10座城市是能力较强的高级区域中心城市。

其他划分依次为:一般区域中心城市(昆明等40座城市)、区域重要城市(玉溪等35座城市)、地方重要城市(荆门等14座城市)、地方一般城市(益阳等10座城市)。

纵观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的演进,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持续稳步上升。报告显示,2020年城市综合协同能力得分10分以上城市仅27座,不足110座城市总数的25%,而2021年综合协同能力10分以上城市增至51座,占比提至46.36%。其中,区域中心城市数量则由2020年的34座增加到今年的40座,区域重要城市由25座增加到35座。

此外,通过分析各类指标得分,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仍存在两大问题。

报告称,首先是城市生态短板仍然突出。从四大领域排名前10城市平均得分看,经济49.76分,科创36.92分,交服61.63分,生态仅为17.39分。

其次,长江经济带都市圈协同发展能力呈现出高度分化的态势。长江下游地区是协同发展能力高值集聚区,而长江中上游地区则相反。从城市群、都市圈的角度看,位居长三角城市群的苏锡常、南京、杭州、宁波都市圈协同发展能力指数综合得分高达20.77,远高于武汉都市圈(10.94)、环鄱阳湖都市圈(10.33)、环长株潭都市圈(9.95)、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11.51),沿海和内地二大群体相差一倍左右。

针对区域发展的现实瓶颈与短板问题,曾刚建议了五大方面行动,包括:同步开展污染治理提质扩面、重点生态区保护修复等五大举措,圈群耦合、促进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推动四链(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供应链)融合发展;提升流域创新体系综合效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