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实验室推送了《》,谈了小学奥数的心得和建议,意外带来了许多新读者的关注。这波热度,让人不禁有了一点反思——

鸡血年代,人人小学都要学奥数;双减时代,又反过水来,家家都在骂奥数。为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其中的落差,或许就在于奥数有一定的技术壁垒,但无论机构还是专家,好像都不爱讨论这些真正的技术问题。

流行的话题只有荣誉、题目、别人家的孩子……让大多数家庭还没来得及思考,就被裹挟进了水深火热之中。

尤其是在奥数和升学挂钩之后,或是被捧杀,或是被妖魔化;而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冷静的来分析一下,奥数真正的起点在哪里了吧?

奥数的刚需,是计算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一期胡萝卜写过,奥数的起点是“快速大数字计算力——两位数加减乘除心算,这个问题受到了一定的争议,就连始作俑者(后文会写)都忍不住了,来找我说:

“你这个说法,不是让很多孩子才出虎穴、又入狼窝吗?今晚肯定就得有娃被开始刷计算题了!”

被这么一说,胡萝卜才发现,作为一个小奥过来人,我脑海中的心算,好像和流行的心算根本不是一回事啊。

但凡谈到“大数字计算力”,一个流行的骗局,就是楼下这种牛鬼蛇神,NNN位笔算加减乘法——

当然,一码归一码,敢做大数字除法的话,那还是真有点水平的。

这种骗局呢,特别容易出现在某些私立幼儿园、速算机构、网络牛蛙的朋友圈里。家长满意了,付钱了,到二年级就会发现,孩子的数学一点都没有超前。

尤其是某些大V,幼儿园时各种秀多位加减,二年级时又分享心得,怎么解决自家孩子校内考试计算都出错……这到底是为了推不同的练习册呢?还是有那么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相矛盾》,叶曼叔

从儿童心理的发展角度来看,我们要知道,无论写出来的数字多大,这种算式的本质是“一位数的计算”。充其量,小朋友还多了一个从右往左写数的能力而已。远远不如两位数加减法的难度。

笔算竖式的坏处,就在于它是一种简化方法,根本不能代表真正的计算力。所以在小奥起步时,不宜用笔算能力,去预测孩子的思维水平。这也是个人强调心算的原因。

那么,小学奥数,需要的是怎样的心算力呢?说大也大,说小也小。

在揭秘之前,请大家先把一个重要准则默念三遍——

小学奥数的一切运算,

都有技巧或规律。

标准的小学奥数题,

不可能出现大数字硬算。


1,2,3

然后我们再继续——

不少读者,一听到心算,第一反应就是《最强大脑》里那种无意义的大数字记忆。当然不是啦,虽然胡萝卜不知道这玩意有什么用,但它肯定跟小学奥数没有半毛钱关系。

小学奥数中的心算,千位级别的加减 (这步倒可以用快速笔算代替) 是基础, 不会别来。但两位数以上的乘除法(包括因式分解)就是分歧的重点了。小奥的心算,涵盖了孩子们的如下能力:

1. 拆分运算,化整为零的能力

比如说,如果小学奥数里,出现这样的运算——

46 x 77

假定这时候需要心算了,不要管为什么哈,肯定跟后续的题目设计有关。

也许一些小朋友的心算场景,是这样的,跟笔算一样:

但小奥并不需要这么复杂的算法——心里摆不出这个大式子,完全没问题,小奥的思路,是化整为零,凑出一个最简单的算式:

(46 x11) x 7

为什么46×11好做呢?因为它的本质,是“一位数的加法”:

而 506 x 7 当然更简单了,它分明只是“一位数的乘法”,都不带进位运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46 x 77看似是——

两位数的乘法

其实是拆分成了——

10的凑整 + 一位数乘法

小朋友但凡会在奥数中遇到的两位数+的心算,大都是这种已经经过筛选的,需要运用技巧和逻辑的式子,而不是一定要当计算器,报啥给啥。

那么,为什么不用别的凑整法,比如46 x(80 -3)?

为什么不用小朋友们更喜欢的 x 50来做,凑个(50-4) x 77?

无非就是看谁更简单、更化整为零。这类取舍的决断力,和对基本运算法则层级的敏感,才是奥数中第一个真正的“心算力”。

2. 数感、估算的能力

数感好像是个很玄的东西,就跟估算一起写吧——比如楼下这道真题,有数感的一看就知道答案了吧?

关键点就是对比4和6,16和24,9和3——

不要看它写得花哨,其实又是一位数的心算嘛。

这么简单的数学,不必动用什么计算力。但从式子中,主动拎出这几个数字来对比,这是小朋友自己的工作,就需要有估算的敏感度了。所以呢,这可以说是奥数中的第二个心算要点。

3. 记忆多个运算元素的能力

从楼上的例子也能看出,奥数的心算,与其说是两个大数字之间硬碰硬的较量,不如说是同时处理多个简单小问题的能力。

那么,最重要的第三点,就是孩子的思维已经发育到位,能同时记忆多个运算元素。

“多个”是几个呢?个人经验是4+,也就是“千位级”——四位数的另一层意思。

比如流行的时钟问题——时针分针互换什么的。有些家长觉得很简单,就是两位数加减嘛!分钟最多才60。

其实两次时针,两次分针,涉及的其实是4个元素,还包括了进退位呢。所以我认为时钟问题一样是千位级运算的代表。

不少数论类题目,一样至少要有4个元素的心算处理能力,比如楼下这个常见题型,有那熟悉的配方,亲切的味道了:

2017下面那个要自己去拆的部分,一头一尾加中间的消元,就算4个记忆元素。

逻辑推理类的小奥题目,尤其需要同时处理多个元素的水平,4个可能都不够啦。入门前,可以读读安野光雅的绘本《帽子戏法》:

所以,为什么靠谱的奥数er总说,小朋友,别着急,先把一年级课内基础打打好呢?

如上所述,万变不离其宗,如果孩子的思维发育不足,不能同时记忆+运用多个计算元素,正经奥数题是没法入门的。

许多孩子在低年级时,连3个元素都把握不住——比如+ - x ÷ ()一混合都要出错,那就是心算力不足,哪怕能速算N位数乘N位数(等于两个元素)都没用。思维不到位,非要搞奥数,就像在一堆滚动的砖头上搭房子,总会遇到痛点。

计算力不足,能不能奥?


这应该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实话实说,如果小朋友课内基础还没有打好,就是要去搞奥数, 那当然是可以的。我们不都听过一句话,叫“螺旋式上升”吗?

但是呢,对普娃来说,这种做法可能就会陷入“碰到痛点”——“回头补课”——“迎头痛击”的反复撕扯,人为拉长了学习的时间。

而思维一步到位后,完全可以直接长驱直入,高歌一曲破阵子。之前螺旋的时间,大大可以用来干点娃喜欢的事情了。

天赋有短板,能不能奥?

当然,还有另外一类小朋友,是真的计算力,存在一定的短板,那能不能奥呢?

居然也能!

但注意,这里我说的是“奥”,而不是“小学奥数”——

反正扪心自问,你我真的在意孩子搞定的,是数理化信息哪个奥吗?大多数家长还没资格挑三拣四!

无论奥数听起来多么青春焕发、神童并出,大家都要记住,中学奥数和小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

而其他领域的奥,跟小学奥数的偏差,更可能大于小奥和钢琴之间的距离。

这时候,胡萝卜可以放出最近奥数系列的写作理由了——

是的,我有一个朋友,初中之后就再也没有考过升学考了, 上海四校理科班, 一路保送。那个年代搞竞赛的朋友应该知道,上海的高中物理竞赛有两个,所以伊是双一等奖。

而这位朋友一开始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计算力真的好差啊!胡萝卜就问过,这么短板的心算能力,怎么能搞理科竞赛呢?

对方的答案就是——我笔算很快。

But,这个例子不是为了给大家放鸡汤,说小学奥数不需要心算力——虽然小奥是个数学游戏,但游戏也是有充值的尊严的!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这位朋友靠着笔算,一路在升学和paper上披荆斩棘,当上教授后,终于遇到了心算最大的危机——

伊拉幼儿园的女儿,突然有一天,从哪里听说了99+99的巧算方法之后,每天哭着喊着要学奥数。

作为一个中国家长,怎么能够对孩子的哭喊无动于衷?可学而思都关门了,一个对奥数一无所知的家长,怎么教呢?

市面上当然有很多奥数书嘛,那就买了一本最便宜的,10块钱的白皮书。然后,不知道是第2页还是第2讲,教授就发现做不下去了……

没有心算 (指楼上3点,不是最强大脑) 的敏感度,很多“不言自明”的题目,就会变成套公式的枯燥痛苦,当然更没法教孩子啊。

这位朋友做不出小奥,是理科不好吗?是数学不好吗?当然都不是,那只能说——每个人适合的赛道不同

小奥就是一个需要数感、记忆容量的游戏,如果真不适合,完全可以跳过,明显不影响后续的理科学习,条条大路通罗马。

对于哭着喊着要学奥数的那孩子,我还是有点熟悉的,这娃的名言就是:

“今天学校上了数学课,教了-10 x -10等于100。”

“唉,哪个老师教的呀?”

“叶老师!”

“哦,老师有没有教你们-10+(-10)等于多少?”

“教了,等于-20!”

呵呵,要不是胡萝卜也是这个学校的家长,我就真信了。

和小朋友的另一次对答也很有趣——

胡萝卜:“1除以无穷大等于多少?”

“等于无穷大分之1。”

“这个答案很机智,但无穷大分之一,又等于多少?”

“等于0.00000——无限多个0,后面跟了一个1。”

但是,用楼上那三条去验证一下,这孩子还远远没有到正经学奥数的年纪呢。胡萝卜又深度测试了一下,有点悲观,偷偷跟竞赛朋友说:

“你要有心理准备,这孩子好像没有什么 (小奥的) 数学天赋啊。”

听到这个结论,朋友大喜过望,心安理得地跳出苦海,把白皮书扔到书架上落灰去了。

胡萝卜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涉及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小学奥数vs小奥竞赛,其实并不是一回事。这或许也是许多专家学者,谈到低龄奥数,总是痛心疾首的原因。

且待下一期吐槽吧。标题也许会是:

《小奥竞赛,是不是一个庞氏骗局?》

敬请期待。

原创目录

胡萝卜还写过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