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关心则乱所著的小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堪称是一部人生教科书,因为书中所刻画的人物以及所涉及到的人生百态,与现实生活中的所遇到的某些人和某些事极为相似。

比如小说中明兰的堂姐,淑兰的丈夫孙秀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小说中,孙志高不过是一介“秀才”,其人真才实学没有多少,却自视甚高,总喜欢将“有辱斯文”这句话挂在嘴边,认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很高贵,嫌弃盛淑兰一家是商贾人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他在对待妻子盛淑兰时,不仅没有夫妻之间应有的感情,还将成亲数载却不能生育的名头强加在淑兰头上。他自身游手好闲、花天酒地不说,花用淑兰的陪嫁钱物时更是恬不知耻的视为理所当然。

如此人物,简直就是一个软饭硬吃,无才无德的小人(也可以说是凤凰男)。

对于这个观点,我其实很认可。只不过有观点认为,与明兰堂姐和离,娶了彪悍寡妇的孙秀才将再无出头之日,对此,我则认为倒也未必会是那样。

为什么这么说了?还请容我慢慢道来。

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原著中,孙志高幼年丧父,家境极为贫困,全靠孙母为人浆洗衣物,做些零活来维持生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既然家贫不足以自给,少年时的孙志高就很勤奋,日夜苦读之下,他在十二岁就考取了秀才功名。这在崇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封建社会中,少年得志的孙秀才,就属于前途无量的“神童”,被不少人看好。

在这些人里面,盛明兰的大伯父,也就是盛维发现了这个虽然家境贫寒,未来却有可能会飞黄腾达的少年秀才。

作为商人,盛维长袖善舞,经营有道,将生意做得有声有色,积攒了大量的家财。可让他感到无奈的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将百姓分为“士农工商”。而商人作为四民之末,地位很低下。哪怕是再有钱的商人,在文人清流面前也要低人一等。

所以为了提高社会地位,也为了给家族的兴旺添砖加瓦(原著第45回盛纭有说过),盛家就开始资助孙志高,到后来盛维还将自己温柔贤淑的大女儿淑兰嫁给了孙秀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决定会害了女儿。

当盛淑兰携带了丰厚的嫁妆嫁到孙家后,却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因为淑兰的到来,在孙秀才母子俩看来,就相当于天上掉馅饼。

而且这块“馅饼”不仅大,更重要的是得到的太容易了。

所以,孙志高母子开始“膨胀”起来,两人内心里不仅没有丝毫感恩之心,反而认为这一切是自己的命数,是自己应该得的。尤其是孙母,她更是认为盛淑兰能嫁给孙志高,是淑兰的福气。

于是乎,孙志高就以自己要读书上进为由,开始冷落淑兰。

而孙母了?

她更是端起了婆婆的架子,将淑兰当做使唤的丫头不说,甚至还剥夺了淑兰与孙秀才同房的权利。

“自婚后,婆婆说不可打扰相公读书,一个月中……不到三五日,……埋怨我无能,我便为他纳妾,……他又嫌那些个无趣……如何是好!”——《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第45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怜盛淑兰一个月有二十多天要住在孙母的房中伺候她,还美其名曰这是做媳妇的本分。然后,孙母又倒过头来指责和埋怨淑兰,说她没有为孙家开枝散叶。对此,性格软弱的淑兰是有苦难言,只好不断为孙志高纳妾。

奈何孙志高犹不知足,他一边使用淑兰的嫁妆花天酒地和附庸风雅,一边又捧出了一个青楼奇女子。在这位奇女子有了身孕后,求子心切的孙志高,还要将这个所谓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妓子娶回家,并要求淑兰给对方“名分”,否则就要休妻。

对此,盛淑兰终于认清了孙志高“衣冠禽兽”的本质,于是在盛家众人的支持下,下定了决心要跟孙志高“和离”。

后来,在她的奶奶和明兰祖母的操持下,淑兰成功和孙秀才和离,不仅脱离了孙家这个“火坑”,最后还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孙志高了?

他在和盛淑兰“和离”后,因为得到了对方一半的嫁妆,所以他过上了志得意满的生活。手里不仅有余钱,还有一位奇女子相伴,这样的生活让他想想都觉得舒坦。

只可惜世事难料,这位孙秀才正沉浸在他的“美梦”中,现实就给了他狠狠一击,让他明白什么叫“好梦由来最易醒”或者说“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最开始,那个被孙志高母子当做“宝贝”的青楼奇女子,趁他们不备,席卷了他们的全部钱财,除了房子之外,是能卖的都卖了,能拿的也都拿走了。

然后又在临走之前,给孙秀才留下了一封感谢信,表示自己很感激孙秀才母子的收留和照顾,只是孙志高不是她的良人,她肚子里的孩子也不是孙志高的。所以她带着孙秀才的全部钱财和孩子的生父追求自己的幸福去了。

这就让孙志高母子,一夜之间被打回了原形,沦落到了人财两空的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还不算,过惯了富足生活的孙家母子已经十分不适应类似于早年间的贫困日子,于是就想起了那个能给他们带来银钱、奴仆、田产、铺面的盛淑兰。

原本,他们以为淑兰在和离后一定会后悔莫及,说不定会整日以泪洗面,眼巴巴地盼着孙志高回心转意。

于是孙志高母子就决定大发慈悲地给盛淑兰一个机会。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印象里那个任劳任怨,软弱可欺的盛淑兰早已经是今非昔比。待他们找上门去,淑兰连面都没露,直接就吩咐家人将他们母子俩给打了出去。

而无计可施的孙秀才,最后竟然娶了一位寡妇。

只是这位寡妇性情却是极为彪悍,她在带着嫁资嫁给孙志高后,面对故伎重施的孙秀才,是丝毫不留情面。不仅当着看热闹的村民的面,将孙志高和孙母之做过的丑事抖了个底掉,还驳的孙志高母子无话可说,最后,还手持棍棒,将孙志高“修理”得是服服帖帖。

“打的孙志高嗷嗷直叫,满地跳着躲避,寡妇神勇无敌,拧着他耳朵,边打边骂,孙母爬起来想救儿子,却又推诿不过,三人立刻扭打成一团,周围村民乐哈哈的看着笑话。”——《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第75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写到这里,根据前文和原著相关章节,我们可以看出孙秀才在和淑兰和离后,先是人财两空,然后他在娶了性情彪悍的寡妇后,最终过的是极为凄苦的生活。

这样的下场,不禁让人拍手称快。

但是,我仍然想说,沦落到这种地步的孙秀才,也并非是再无出头之日。

一来,性情彪悍的寡妇用她的强悍将孙秀才收拾的是服服帖帖,这样一来,孙秀才将会安分守己。

二来,作为十二岁就考取了秀才功名的人,孙志高在沦落到凄惨的境地后,或许会明白源于《礼记·中庸》中的那句话:知耻而后勇。

若是他肯做出改变,也未必没有出头的机会,只是这种可能,概率非常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