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持人:

大运河的灵气,孕育了一方文脉,大运河的风情,可资可取。只要与大运河有了心灵的碰触,多有感于笔下。历史上著名的文学作品有哪些?给当代哪些启示?可汲取哪些营养?

苗笑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很多文学大家都与大运河有关,如崔颢、张继、李商隐、柳永等。有关沧州与运河的诗也流传下来很多。如主持人提到的“一船明月过沧州”,已成为沧州大运河的文化符号。这句诗展现了文学魅力,是文学对城市的贡献。大运河是文学创作的摇篮之一。古代有关文学作品多以诗词为主,近现代,尤其当代,散文、小说等形式也很多。如生长在通州大运河畔的刘绍棠的长篇小说《运河的桨声》,还有刚刚荣获茅盾文学奖的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我市作家如李子的小说集《运河弯弯》,杨博的大运河系列散文,都以运河为题材,展示、诠释了古沧州古文化、老沧州老文化、新沧州新文化。

前不久,我和淮安市作协主席沟通时,提出与杭州、无锡等运河主要城市沟通,看是否可提炼形成“大运河文学”现象。如果这些节点城市能以文化为纽带通联,会让古老运河焕发出新风采、新魅力,作出更多贡献。

高海涛:

淮阴师范学院教授张强说:“因运河而兴起的城市,与唐诗、宋词、元杂剧、宋元话本、明清通俗小说等形成了特殊的关系,甚至影响到它们的生存状态。”如张继《枫桥夜泊》、孙谔《夜过沧州》、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等。

运河文学从唐宋发端,明清时抵达高峰。“四大名著”都与大运河联系在一起。曹雪芹在通州运河畔的张家湾有商铺,张家湾还有葫芦庙遗址。施耐庵是江苏人,在江阴写《水浒传》,逝于淮安,这些地方都是运河边重要节点。水泊梁山是运河水系的一部分,是大运河重要水源地。罗贯中也曾沿大运河南下,往来江浙搜集三国故事并结识了施耐庵。吴承恩家乡是江苏淮安,故居紧靠运河,运河孕育了他。

生产力、生产方式变化带来的物的变化,对文化产生了绝对影响。大运河是,火车、铁路、站台是,飞机与机场是……没有火车与车站,就没有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没有飞机,就没有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没有轮船,就没有《泰坦尼克号》;没有高速公路,就没有科塔萨尔的《南方高速》……托尔斯泰在农民中度过余生,最后病逝在阿斯塔波瓦火车站。那时的新生事物——铁路和火车站,不仅与他的小说人物生死攸关,而且与他本人的最后结局也神秘结合在一起。新生事物,会对人类原有的生存状态重新洗牌。建设大运河文化景观带是大运河的重生,更是重新审视中国文化的节点,一个新大运河文学的时代就要来临。

卢竞芳:

就诗词而言,仅《沧州大运河文萃》诗歌卷,就收录了1362首,南起吴桥桑园北到青县流河,大运河在沧州境内253公里,诗人们就吟唱了253公里。我们不仅能从中欣赏到艺术,还能获得运河漕运、经济、文化、田园生活、园林风光、硝烟烽火、气候变化等信息,非常珍贵。

史丽娜:

关于大运河的书籍,有学术著作,也有历史推理小说和绘本,并且作者也涉及国内外。冯梦龙的《三言两拍》、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汪曾祺的散文《我的家乡》,还有悬疑推理小说家冶文彪的《清明上河图密码5》更是有看点。里面824位人物都有名有姓地埋伏在舟船车轿、酒肆楼阁中,在小贩的叫卖声中,金、辽、西夏、高丽等国的刺客、间谍一一潜入画中,等待复活,等待揭开北宋灭亡的一页。

还有回顾大运河历史的。如,日本安野光雅写过《中国的大运河》,朱偰的《大运河的变迁》,夏坚勇的《大运河传》等。古诗词就更多了。南京大学文学院程章灿教授和赫兆丰博士,从历代诗词总集和别集中选出227位诗人300首诗词,编纂成《大运河古诗词三百首》,用诗词为大运河串起珍珠项链。

大运河是厚重的“百科全书”。它连通五大水系六省二市。“连通”符合当今社会需求,孕育了具有大运河特色又有各自底蕴的文化形态。大运河可以说是文学之河,是“活着的、流动着的人类遗产”、中国文化的大动脉。除了连通,就是“传”“创”。“传”是基础,“创”是为了更好地“传”。

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预示着她从中国走向世界。华丽转身,要求我们把大运河文化的“形”与“神”融入当下文化建设、城市更新和产业发展中,让其可感、可知、可见、可繁衍,让大运河的精神基因持续赋能,催发人们的原创力,让大运河的文化地位、地标形象更稳固、更醒目。

张 艳:

话剧《运河1935》中,以刘绍棠两部颇具代表性的中篇小说《蒲柳人家》《渔火》为依托,展现的是一幅运河儿女群像,以及他们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英国人米范威·布莱恩特著的《运河人家》,描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普通中国人的面貌、普通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情形以及当时中国的社会面貌、民间习俗等。

主持人:

当下,市作协及有关单位围绕大运河创作展开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创作成果?

苗笑阳:

近两年,市作协联合有关单位,做了很多保护、宣传、传承、发展运河文化的工作,创作了很多作品。如与沧州日报、沧州晚报联合,还利用 “沧州作家”公众号,组织了大型采风活动10余次。市作协各委员会组织采风活动,创作出大量文学作品。近一两年,作协组织的大小活动约四五十次,参与作家200余人,作品约有100余篇。作家写运河、走运河、读运河、想运河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大运河对沧州的不可替代性,感受到了她的母性。从内心喊出“大运河,我的母亲”。沧州人离不开运河,更是希望古老的运河,为我市各项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作协也在进一步梳理和引导,希望有关作品不仅高原林立,还要出现高峰。我们也将邀请国内外著名作家、大家来写沧州、写运河,带动沧州文学,实现质的飞跃。

高海涛:

2019年底,沧州日报文学副刊征集大运河文学作品,2020年3月组织大运河散文写作,编发了近20篇作品。2020年9月1日开辟《运河人家》专版,一周一期,4个月后与《河海风》轮流出刊,隔周一期。现已出版将近40期,发表散文、诗歌、小说等作品200多篇(首)。以版面语言与用稿方向,引导作家去发现大运河文化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一条两千多年的河是有灵魂的。附着大运河的城市、乡村、风俗、名吃、人物、物件都是有生命的。大运河的新生,一定会让这些附着物新生。比如,吕游组诗《张牛庄简史》,写大槐树、石碑河、五月惨案,寥寥数笔便勾画出张牛庄人迁入、劳动、抗日的场景。宋平《秋天走过运河》蕴含了无尽的哲思,是内心的河流与大运河的交汇。吴相艳《我们的乡亲季振同》写出了大运河畔走出去的英雄的风骨。蔡楠的《点灯人》刻画出了沧州好人的助人方式。肖靖《心动的声音》明着是写董大运、妻子、水草小荷,其实是写大运河里一草一荷的关系,它们关系和谐,大运河就会风景如画。高火花《飞翔的鸭梨》是人间温暖的诗意的模样。作家赋予大运河边人与物的时代精神。

散文要写出精神。有精神的散文是活生生的,不是堆砌词藻,不是理顺史料,更不是去换取廉价眼泪。史丽娜《一河乡愁》与宋灵慧《运河时间》,让我们听到大运河流动的文化,从传统向着未来的脚步声。张春景《沧州落子》发现了“一切艺术的美,根源于‘俗’,就好比根扎于泥土,落子是舞蹈与乡曲糅合的晶体。”张彦广的《在河的右岸坐忘》里,老赵要让孙子画一张大画!一幅百米长的新版《清明上河图》。这都是未来大运河文化的希望。

卢竞芳:

近几年作协推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和作家。特别是今年7月创刊的《沧州作家》,更为提升城市文学品位注入了新活力。作协古诗委先后开展了“帝师故里行”“单桥诗会”“行走大运河”等活动,组织撰写几百首诗词,陆续在《沧州作家》公众号刊登,涌现出一批体现大运河历史、文化、思想厚度的作品。另外,我们准备近期推出“大运河风物咏”系列专辑。

史丽娜:

2019年8月,市作协散文委员会与媒体组织“跟着古诗看运河”活动。十多位沧州作家根据古诗描写的地点和景色对号入座,从吴桥第六屯写到青县李又屯,触摸大运河的古老脉络,共写出散文20多篇。2019年11月,作协与媒体等联合开展“沿着运河看古今”活动,组织50多位作家,从沧州出发,看民俗、览古迹,写出散文40多篇,发表时间跨越一年。2020年7月,作协、《无名文学》编辑部组织20多名作家,再次重走大运河沧州段,写出散文作品20多篇。今年与媒体合办的“中交隧道杯”建党百年散文诗歌征文大赛中,收到作品300多篇(首),作品多数以大运河为背景。其他活动还有很多,省市级报刊杂志,多有沧州作家的名字、大运河的影子。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维度描写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大运河,对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和文学意义有了全新认识的同时,对测量、建筑、水利的成就也有了进一步了解。

主持人:

当代围绕大运河创作的文学作品各用什么体裁、各从什么角度切入?是否融入了时代新气象和历史性的运河情思?

苗笑阳:

破旧立新是作家群体需要深思的。文学是人学,离不开社会发展的土壤。作家不应仅看到旧,还应发掘新,通过剖析、鞭策、切割、展示旧的陋,来激发、弘扬、歌颂新的美。这是优秀的作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高海涛:

从去年5月至今,我写了有关大运河的散文10多篇,3篇被中国作家网转载,两篇发表在《散文百家》与《河北日报》上。正像《散文》杂志封面语“表达你的发现”,我发现,魔术杂技不是技术,而是文化,是融合与重组的文化,是化在艺人骨骼里的活力,写出了《寻常现神奇》;从发现泊头失蜡法铸造的空壳,联想到小南门、李四维、盘古神等,写出了《失蜡的空壳》;从发现南川楼是一首激活南川的诗,而当南川楼僵化成村庄名字时,一首叫大运河文化带的新诗开篇了,写出《大运河,南川哲学》;在市区段运河文化带建设工地,发现了《洛神赋》里飞而未翔转换的临界状态,写出了《若将飞而未翔》;发现平原上最有空间感的“几”字弯,写出了《大地展示给天空的图案》。

史丽娜:

文学作品题材多种多样,切入角度也像万花筒一样,回望历史就是新思想、新气象与历史的对接过程。作为文化遗产,大运河彰显了民族身份、促进了文化认同。对历史的保护、管理和展示,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无论历史视角下还是文化遗产的大运河,无论物质存在还是文化符号,其“运河性”的文化来源除了历史记忆还有一种情怀,对乡愁的思念,对历史的感恩。深入解析大运河人文精神,赋予其新含义和价值,是所有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张 艳:

我们不只是了解运河,还要了解国内外恢宏的水利工程。比如“活的水利博物馆”都江堰、“地下运河”新疆坎儿井。

写时,不要一味求大,一味求散,那样会支离破碎。写大运河,我觉得要三位一体合起来,是天地人的写作。

主持人:

有关大运河的文学作品,在期刊报纸等媒体的编辑刊发上做了哪些工作,有什么设想?

苗笑阳:

编辑应有包容性,如果以自己的好恶为前提,那么编辑出来的作品会是一个模子,就称不上“大”,称不上厚重,没有包容性了。还有些编辑,对自己不熟悉的人、事、题材,具有本能的摒弃和排斥,这也很难成为“大”编辑。

高海涛:

在编发纸媒的同时,努力与多媒体互动,如在微信公众号里刊发。去年10月17日,沧州日报微信公众号《一城》栏目,以“诵读运河文化,聆听运河之美”为主题,联合图书馆举办了“运河人家”朗诵会,有近百人参加。纸媒发表时附上二维码,读者微信扫描就能看到朗诵现场。优秀作品配乐朗诵后,在微信平台推送,受到好评。今后努力发现文学新人,推出精品力作。可选出部分优秀作品,出版大运河文学作品集。

史丽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运河的“大”字让作家的思考多了些沉稳。作者都希望重建一个大运河序列,编发这些作品需考量的因素很多。如,抓住地域特色,配合流经图编发;按静态、动态写作形式编发;按作品描述历史的先后编发;按作品立意深浅、语言特色等刊发。“预知百年沧桑事,一条大河波浪宽”。大运河要在文字中流淌,首先得在人们心中流淌。坚持纸媒和公众号等多种方式和形式刊发;把作品集中展示,以后整理成册;设置专栏,刊发各种描述大运河的作品。把描绘大运河作为一种习惯,让流动的文化流进每个人的心中,成为一种文化性格,让大运河成为文学的原乡、真正的文学故乡。

主持人:

所编作品整体水平如何?与其他大运河沿岸城市的文学创作相比,有哪些优点和改进?怎样引导?

苗笑阳:

作家要沉到运河文化和历史中。能沉下来,才能走进去、钻进去、看进去、思进去。然后,再走出来、看出来、写出来。如流于表面,就不会深刻。要有一双慧眼,发现独特价值。

高海涛:

狭义地说,整体水平不低,表现了大运河的历史长度,文化厚度和思想深度。广义上讲,沧州文学创作,小小说在全国领先,诗人多,沧州也是散文大市。进一步讲,沧州文学可以从“新大运河文学”上突破,形成如“新荷花淀文学”等那样的流派。

卢竞芳:

现在写大运河的作品大多怀古,题材较单一。写不出前人作品的那种灵动和生活气息。原因是大运河已没有了自隋唐直至明清民国时期的功能和作用。那时大运河是沟通南北的主要交通要道,在河上一走就是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人们有时间细细观赏并记录、感悟。那时,两岸人吃水、打渔、种地浇园等也离不开运河。那时人们对运河的依赖度很高,生活中必不可少。现在,运河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没那么密切了。突破这一瓶颈,写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是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史丽娜:

认识程度不同,表达各有侧重,但整体水平都很高,诗歌更灵动些、更具生命力。散文注重灵魂的思考和精神的浸染。小说注重以小见大、以虚写实。南北差异形成了文化差异。沧州作者写南运河较多,烟火气浓了些,也更粗犷些。江浙作品细腻些,更具观赏性。南方的创作呈井喷态势,北方作品自成体系的不多。南北融合才是完整的大运河文化体系。

似应引导本地作家寻找地域特色、南北不同,思考读者的兴趣,寻找思想与生活的契合点,时间与空间的结合点。把大运河的“大”与生活的“小”结合起来,以“小”为根,生枝发叶,葳蕤茂盛。

张 艳:

作家潘向黎写运河,古运河如一根绿瓜藤,轻轻巧巧地缠住了扬州城的院落和篱笆。这样轻巧的句子,一下子就让大运河动起来。写大运河,当写出大气、灵气、整劲儿,写出生命的活力。

◆来 源:沧州日报

◆总策划:张徽贞 周红红

◆主 讲:苗笑阳 市文联副主席、

市作协主席

高海涛 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沧州日报副刊编辑

卢竞芳 市作协首席咨询员、

古诗词委员会主任

史丽娜 市作协散文委员会主任、

《沧州作家》编辑

张 艳 市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

《沧州作家》编辑

◆主 持:祁凌霄

◆执 行:刘 伟

◆摄 影:王少华 宗增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