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是今年目前为止,最值得被探讨的好莱坞科幻巨制。

电影的原著小说,是世界科幻小说史上的必读经典,由弗兰克·赫伯特耗费26年构成系列六本的宏大架构,前后时间跨度达5000年之久。由于改编难度巨大,屡屡有导演挑战,都遭遇了惨痛失败。

而现在上映的维伦纽瓦版《沙丘》,改编的就是首本小说的前半部分,聚焦于拥有预知未来天赋的少年保罗·厄崔迪,被命运指引的源起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多电影媒体、影迷都认为:维伦纽瓦是如今最适合改编《沙丘》的好莱坞导演,而他在这部电影里的场景、造型上,也发挥出了相当高的水准。

但也有一些声音指出,《沙丘》在具体的情节、美学的细节上,有着不小的缺陷,无法令人满意。

《沙丘》究竟水准如何?我们邀请了12位影迷,聊聊这部电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综合评分:6.4分

天马星

8.5分

维伦纽瓦把我拿捏得死死的,虽然故事框架还是《哈姆莱特》的套路,但独属于《沙丘》的宇宙已经成型。在这个宇宙中,一切都是关于仪式和符号,巨大的建筑与飞行器都是符号的一部分,配乐里的呢喃与吟唱如同迷幻剂,让人精神恍惚地沉浸在维伦纽瓦所营造的氛围当中,而在这些形式之下,则是暗流涌动的政治斗争,这也是影片成功的关键,有一个古典、严肃、宏大且成熟的故事。当影片结束,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看到《沙丘2》的故事了,但即便没有续集,本片依然是近两年最不容错过的院线商业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若风

8分

《沙丘》是《降临》《银翼杀手2049》的“另一种续集”,同时也是一个宏大史诗在开篇之前的“序幕”。维伦纽瓦创作的先决思路仍是空间,大量空旷的建筑物、静谧而又神秘的荒漠与废墟式城市场景,都使得整部影片既显得气势恢宏,又含有一种寂寥的稀疏感和深邃感。

维伦纽瓦的力气,几乎都用在了空间叙事、造型叙事、人物“寓/预言体”的精神意识叙事、甚至声乐叙事等影像调度之上,这些也都做到了如今好莱坞的顶端,承载了更精细的叙事功能。但这也导致情节本身的叙事倒是弱了。就目前而言,这还只是个意犹未尽的开头,需要三部曲或者至少下一部,才能给出更合理的评价界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掉线

7.5分

一场大型维伦纽瓦美学展览,大漠黄沙,盔甲冷兵器,重低音与呢喃,被信仰支配的人...共同构建出压抑而庄重的宗教仪式感令人沉沦,在“架构影像异世界”这点上,维伦纽瓦好莱坞无人可比。

但与之相对的,是人物的落俗与简单,保罗只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爆米花电影里寻找救世主宿命的个人英雄主义人物,他不具有导演过去故事里的存在主义讨论倾向,说白了就是没什么深度挖掘的价值(至少在这一部)。

当然,它可以去探讨政治或种族等更庞大的主题,可偏偏维伦纽瓦正是个善于探讨个人命运不擅长宏大叙事的作者(电影的史诗感非常薄弱,你会觉得整个星球就只有这么一点人)。这使得所有美学上的努力,像射在空靶子的箭般无用武之地,也因此不可避免地只留下空洞的氛围,不具有任何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欢乐分裂

7.5分

一部大银幕观看会加分的电影,声效和美术都值得赞美,俯瞰镜头中飞速旋转的沙坑漩涡,仿佛是透过屏幕「窗口」窥见的平行未来,一种造梦的晕眩;沉默如迷的呼吸,不安推进的视角,悚然静立的巨物,巨大空间内的深沉回音像是人类内心恐惧的回声,维伦纽瓦独有的气氛营造配合一再出现的「恐惧」主题甚是相得益彰,流金的沙如水漾起,构图和光影风格依然携有《银翼杀手2049》的余味。

文本也仍是弱项,古典式悲剧发生在遥远的太空时代,如同超科幻设定下依然冷兵器相搏的矛盾,考虑到大众层面的认知,反复强调“the one”+故事线被提取得通俗直白而失之余味;忠诚与背叛,牺牲与屠戮,在血的残酷里迎来新生的洗礼,这一切都在梦境中预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寒枝雀静

7分

最大的优点是确实拍出了一些“沙之力”。沙被描述为一种流动与凝定、平面与深渊之间最高强度的融合。因而既能在寂静中蕴蓄杀戮,又能吞没浩大的喧嚣——或者说,沙不需要“身体”,因而无时无处不是它的“身体”。主人公作为与沙之力相角逐之“人”,则极度需要这种运动形态的嬗变来弥补因为剧本残缺所造成的叙事能量萎缩。

但不幸的是:维伦纽瓦赋予了很多配角刹那间的姿态,却仅仅给予了主角一些过于飘忽的目光与面孔——然而最后一场戏没有身体的力量真的能成立吗?这苍白的打斗完全无法幻化为一种仪式,而仅仅沦为引入下文的一个补丁。面对沙虫那深邃的凝视,必须以同等厚重的沉默回敬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冰红深蓝

6.5分

一部看完后几小时便几乎找不到深刻记忆点的电影,即使是相对来说最出彩的摄影、视效与音乐,也仅能给予短暂的临场刺激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美术设计缺乏想象力(唯有蜻蜓式扑翼飞机和太空传送门有点意思),与《降临》《银翼杀手2049》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汉斯·季默的配乐也只有寥寥两三处算得上十分合拍(而《星际穿越》则是全程完美契合)。

美术上突出的是极简主义、纯净整一与低饱和色。但正因如此白日的黄沙与夜晚的灰暗都显得单调乏味。而同样展现沙漠的《疯狂的麦克斯4》却令我惊艳至今。更怀念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预想中那华丽、诡谲、妖野的服化道设计。

丽贝卡·弗格森诠释的角色最佳,神秘,坚韧,有自主想法又有恐惧脆弱一面。甜茶则让人怀疑是否适合这一角色,总之本片对主角的塑造单薄无力。加上本片并没有完整(如古典史诗般起承转合)的剧作结构——真的成了“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头”,自然远逊于《指环王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渡口无边

6.5分

一厢情愿地对视听高度提纯,寻求感官层面的放大。然而故事的量能、世界观格局的铺垫都很难匹配得上声效的宏伟厚重(当然并非说汉斯·季默有多好)。动作方面的冷兵器大战,视觉方面的大场面动态调度也都挺笨拙的,不论拿《指环王》、《普罗米修斯》还是《星际穿越》来做对照,我都不认同维伦纽瓦能够封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冬寂網路

6分

维伦纽瓦在《沙丘》中强化了《降临》之中的BDO概念,但《沙丘》走向了大卫·林奇同名影片的反面,即便是《银翼杀手2049》式的长镜头也被大幅度缩减为动作导向。而一切都在沙漠之中异样的母子关系中回到维伦纽瓦式的影像之中,在影片的文本之中,沙漠是一个内陆化的流质,一方面令意识失去作用,另一方面同时生产沙虫与星系级中央王权的技术层面:香料(类似现实中的石油却又是致幻药品的别称)。

而在中东亚伯拉罕系的一神教甚至是之后的使徒传记中,沙漠又是启示发生的空间,在保罗和丽贝卡夫人这种非同寻常的母子关系背后,隐藏着一个天主教圣母感孕的传说。但赫伯特-维伦纽瓦终究是希腊性的,关于耶稣和玛丽亚的圣化不再是事件,而是一个情境-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TWY

5分

维伦纽瓦总是着迷那些在成为神话路上意识到一切都是假象的人物,因此在电影的开头,王子反救世主的角色核心被轻巧抛出,它警告我们一切都是“设计”,都是气氛;然而他却继续冷漠地执行着他法西斯巨物迷恋式的场面调度,并由汉斯·季默的“音言”强化其统治(是啊,贝斯,因此我们屈服了),泛滥的“闪前”最终露出了骗局的笑容:信任的消逝与未完待续的呼唤,多么美好的一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清宇

4.5分

一场疲惫的观影。把某某巨作还原成电影这种逻辑本来就是天花板有限的制作模式,是对“电影”的不信任。而极其刻意地回避类型语法实则暴露了维伦纽瓦“发明运动”的无能,只好唤醒早已死在上个世纪的巨物崇拜以及用震耳欲聋的声效绑架观众的感官,宣扬“为电影院而生”这种无聊的毒鸡汤来维系自己的“大师”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嘟嘟熊

4分

缓慢、肃杀、静默的氛围是否等于史诗感?直至飞船坠毁的段落,导演终于摆脱了巨幕的束缚,从画外汲取能量,也让我们从空镜、全景、特写镜头无限横向伸展的威慑中暂时喘息。我忽然回想起刚刚想问但吞回去的:冷兵器没问题,但动作戏一定要如此笨重吗?

某些时刻我感觉自己在参加外星高端楼盘精装样板间一日游,一切那么神秘而奢华,但又与我无关。半部戏没有时间等待英雄的反叛,而他的觉醒也仅仅在现实破碎/梦境重现之时戛然而止,某种意义上是他的好奇心驱动了整部电影,而我的好奇心却被这个反高潮的“史诗”结尾吞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斩糖

4分

一觉醒来之后,发现身边的小姐为了不睡着不得不艰难地向前屈着身子坚持到最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