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第一阶段)生态文明论坛在云南昆明举行,来自全球的近2000名代表深入交流。在大家的讨论中,“中国”这个词被频频提及,还有不少用中文发言的外国青年嘉宾讲述中国环保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环保领域的关注。

今天,我们向大家介绍几位与环保研究有关的中文学习者,他们或因想要了解中国的环保工作而学习中文,或因中文学习加深了对中国环保的认识。无论初衷如何,在这个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话题中,他们用中文架起了沟通桥梁,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因为中文,更深入了解中国环保

昆明会议期间,来自罗马尼亚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者邱天美(Adina Deacu)在“国际优秀青年眼中的环保与节能减排”主题活动中,用流利的中文向中外与会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相信如果有哪个国家能在环境保护方面有快速突破,那就是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2年,由于工作原因,邱天美第一次来到中国。那时她还不懂中文,甚至连“你好”都不会说。尽管当时工作中使用中文的机会不多,邱天美却对这一语言充满了好奇,并想尽办法学习中文,希望借此来更多地了解中国,打开新的视野。

她表示,中文学习让她有机会对中国的环保领域有了更多认识。同时她认为,中国的政策支持、中国丰富的资源以及中国民众的积极意识,都意味着中国将在可持续发展领域不断给全世界带来惊喜。

在邱天美看来,年轻人不仅可以加入环保领域的工作,更可以反观自身所在的领域,思考如何把环保融入其中。因为,所有行业、所有领域都与环境紧密相关。

学习中文,向世界展现中国自然之美

美国“90后”小伙儿欧阳凯(Kyle Obermann)现在是一名自然保护摄影师。2014年,他获得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来到北京大学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的他有两个梦想,一是让自己的中文更加流利,二是为中美交流做些事情。“如果中文不好,那我怎么对中国的文化和人文进行深入了解呢?如果我不了解中国,又怎么能为两国交流而工作呢?”

在中国学习期间,他在一次摄影展上看到了四川贡嘎雪山,立刻被迷住了。“我之前不知道中国也有这样令人震撼的景色,我决定以后要多多了解中国这些地方,并让更多像我一样的西方人看到这些中国美景。”

在老师的鼓励下,他来到四川拍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张中国雪山照片,并从此决定成为一名自然保护摄影师,通过镜头展现中国自然之美,呼吁世界加强保护生态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6年,欧阳凯长居成都,踏足中国20余个自然保护区,在他的镜头下,中国的山河、湖泊、森林、草原尽显美态。他还拍摄了100多名护林员,展示“中国之美”背后的“坚守者”。

“我亲眼见证了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突飞猛进的发展。”欧阳凯说,在中国居住的这段时间,他感到中国人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他还表示,中美两国青年应该携起手来,共同为人类文明进步、为世界更美好而努力。

爱上中文,开展生态文明研究

“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区吉民(James P. F. Oswald)来自澳大利亚,生态文明是他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大学选择专业时,区吉民就十分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语言和历史。于是他选择了国际研究专业,并将中文和法语作为语言类课程学习。但不久后他发现,自己对中文的兴趣渐渐超过了法语,于是索性主攻中文,将专业方向转向亚洲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学习的深入,区吉民对中国的兴趣日益浓厚。而“新汉学计划”让他离中国更近了一步。通过这一项目,他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并逐渐明晰了生态文明领域的研究方向。

区吉民表示,自己对生态文明的研究兴趣最开始是受到了中国当时发展的大环境影响,“中国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出台了很多政策,走在街上也会看到许多宣传海报。”他发现,在中国,环境问题更像一种社会道德层面的要求,这是中国解决环境危机的一种独特方法,于是他开始了更加深入的探索,把生态文明的概念、起源和发展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

“这个过程很有趣并且也非常有价值。”他表示,强调这一概念的重要性不仅对中国而言很重要,也对全球的环境发展带来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