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山东麓,自天烛峰路往北经汉明堂、汉御道牌坊至天烛峰景区,再到后石坞或南天门,是泰山最原始古朴的登山路线,也是自然景观最集中、最优美的一条路线。游人置身其中如在画中,所以又被称为泰山的“十里画廊”。在泰山东麓,还有从环山路东首往北经梨园村、大直沟,沿柴草河谷至中天门玉液泉,再上十八盘,登上极顶的汉御道;从大津口往西经周明堂、天井湾至南天门的周御道;和从南天门下山,经卖饭棚子、玉泉寺下山的秦御道等三条登山路线。这四条路线即人们通常说的泰山东路登山路线。这里地处泰山山阴,山峰险峻,山谷幽深,奇松怪石遍布,山泉、溪流、瀑布随处可见。除了登山盘道外,很少有人工开凿的痕迹,充满了自然的原生野趣,犹以松奇洞幽著名,被称之为泰山的“奥区”。泰山东路沿线,因历代帝王封禅等丰厚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众多泰山名泉,如汉明堂泉、长寿泉(周家泉)、玉泉、灵慧泉、马刨泉等,这些名泉,水脉充盈,历史悠久,是众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也流传着许多古老的人文传说。下面沿秦、汉帝王登封路线简要介绍泰山东路10处历史名泉。

汉明堂泉

位于泰安城东碧霞湖路西谢过城村。泰山明堂泉有两处,另一处为周明堂泉,在泰山山后大津口乡大明家滩村。

汉明堂,又叫谢过城,因当年汉武帝东封泰山时在此地设明堂而得名。明堂泉在汉明堂遗址南,泉水因岩体裂隙水、渗流水在此汇流而成,泉脉旺盛,日出水量约300 立方米 ,水质好,甘甜清澈,历来是周围村民的饮用水源。清聂鈫《泰山道里记》载:“谢过城东里许有汉明堂遗址。元人题刻‘明堂故基’四字,今佚。乾隆辛卯御制《汉明堂》诗,立碑其上。艾峪水北来汇此,西折而南,因名明堂泉。”清唐仲冕《岱览》卷十四“岱阳之东”曰:“谢过城迤东里许为汉明堂,有明堂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堂是古代帝王巡狩祭祀和诸侯朝见的地方。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和齐景公在此举行轰动一时的夹谷会盟,孔子以理服人,迫使齐景公在此谢过,所以此地又叫谢过城。汉武帝刘彻元封元年(前110)四月,自定封禅礼仪东封泰山后,在泰山东北的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赢、博二县土地建立新县,以奉祀泰山,名奉高县。因周明堂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又下令奉高县在泰山东南侧汶水边,依据济南人公玊(su)带所献《黄帝明堂图》建设新的明堂。元封二年(前109)新明堂竣工,元封五年汉武帝增封泰山,及之后六次登封泰山,都在此听察天下,宣明政教,明堂的政教神学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汉明堂遗址有两说:一说在西谢过城村,1993年中华书局《山东省志·泰山志·古建筑遗址》载:汉明堂遗址“曾出土周及汉代遗物,传为汉明堂故址”;一说在泰城东25公里今泰安岱岳区故县村奉高城遗址南临汶水处(也有专家研究在故县南石碑村石汶河侧)。《水经注》载:“上令奉高作明堂于汶上。”今遗址已不存。据泰山文史专家、泰山区政协原副主席马铭初及泰山学院泰山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周郢考证,所传泰城东汉明堂遗址系误传,该遗址实为西汉泰山宫遗址。

关于此地名“谢过城”,也有另一种解释:唐末黄巢起义时,部队曾驻扎在这里,老百姓非常支持,供应米粮柴草。黄巢军离开时,专门在这里举行仪式向百姓表示感谢。故此地称为“谢过城”。

汉明堂泉已甃为石砌八角井,泉旁立“明堂泉”刻石,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泉水有溢洪道引入明堂河。2007年,村民张灿林在汉明堂遗址北侧修建仿古汉明堂建筑群园林及石雕博物馆,整体建筑风格为汉代建筑。园中荷塘月色,池边垂柳依依,亭台楼榭,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是一处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并在泉池上建竹制尖顶泉亭以保护名泉。后因泉亭有鸟筑巢,影响卫生,遂将竹亭移至泉北。近年来市区政府新修了汉明堂遗址东明堂河,疏浚、整修了汉明堂泉,西城村也已搬迁正在进行旧村改造,一处崭新的明堂泉公园即将建成。

《山东省志·泰山志》将汉明堂泉列为泰山七十二名泉之一,2007年6月汉明堂泉被泰安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评定为泰山十大历史名泉。

小井

原位于泰安市区东四公里、东岳大街与天柱峰路交叉路口,现上高街道小井社区东、西区门外天柱峰路中间,2001年4月修建天柱峰路时埋在路下,现已不存。

《泰山区地名志》(1995年12月出版)载:“小井村明初立村,因村西原有一口旱涝水位不变的小口井得名。”当时井深约3—5米,旱涝水位不变,水涝井不溢水,遇上特大干旱,井水亦没有太大变化。据说此处下挖两米就能冒出喷涌的泉水,是一条地下水脉。相传当年秦始皇带领大队人马从秦御道登山封禅时经过小井,有人从远处看到一股水气从地下冒出,随行官员认为这是“紫气东来”。秦始皇派人前去查看,得知水汽从一口井中喷出,随后便喝了一口井中的水,连声赞道:“好水,清澈甘甜!”多少年来,小井村村民一直饮用这口老井的水。老井旁边,原有两棵很粗的老杨树,需好几个人手拉手才能围起来,据说树龄已有400--500年,当时曾作为军用地图标志物。老杨树之所以茁壮,就因为井水滋润的结果。随着人口聚居地的扩大,这口小井隐于建筑物中,后在旧村改造中发现,曾得到保护。2005年市建设部门在对东岳大街进行综合整治时,将这里建成小井绿地,由东、西两部分组成,分别以“紫气东来”“紫气升腾”为主题,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泰安东大门绿化特色。

铁佛堂泉

位于泰安市区东部山口镇政府西南五里洼里村铁佛堂寺遗址,距泰安市区11公里。

镇驻地山口村东、西、北三面环山,南为出山之口,故名山口。山口西汉立村,历来为岱东名镇,有“金山口”之美誉。民间广传“待要吃饱饭,围着山口转”的民谣。现山口镇已发展成为泰城东部新兴工业、文化城镇。山口镇文物古迹众多。境内有明清时气势宏伟的光福寺、铁佛堂寺遗址,有600多年的冶铁遗址。铁佛堂寺在洼里村西北,创建年代无考,现仅存遗址。寺内有一清泉,四季泉流不断,泉水甘洌、冬暖夏凉,是泰山历史名泉之一。传西汉武帝刘彻从元封元年(前110)开始,至征和四年(前89年)的20多年间,曾先后8次登封泰山,其中7次驻跸今泰安城东25公里的奉高县(今范镇故县村),在西去封禅泰山途中,曾在泉边停歇。据道光八年(1828)《泰安县志》记载:“(泉)池围三尺,阔三尺,水深六寸,渠长十二里。”因此泉泉水甘甜,数百年来被民众奉为 “神泉”,称饮此泉水能祛病消灾,吸引莱芜、新泰、宁阳等地善男信女,不远数百里前来取水祈福,名曰“打茶”,“文化大革命”中曾被禁止。1982年将泉池水面扩大,曾开掘成宽8米、长25米的养鱼池。现泉水仍旺,但旱季出水量明显减少。为保护该名泉,2017年山口镇政府、洼里村村委会筹资将井泉甃为椭圆形石砌泉井,建起长方形仿古泉亭,并在亭内立大理石泉名碑,以供观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马辉

版权声明:公众号如需转载“Hi泰山”原创内容,请后台联系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