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发布。《纲要》指出,到2025年,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到2035年,重庆、成都进入现代化国际都市行列,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建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全面形成,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月20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这是继《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发布以来时隔5年成渝地区再次迎来的全新顶层规划。2016年正值“十三五”规划开局,《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一经发布便引起全国媒体关注和网友热议,其关注度的核心点来源于《规划》第三章第二节“提升成都核心功能”中提到的“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成都……”。

众所周知,国家中心城市是我国城镇体系规划设置的最高层级,在此《规划》发布之前,我国仅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和重庆五座国家中心城市,是由住建部于2010年编制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中规划定位的。而成都在全国3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被官方点名首个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的城市并写进发展规划,这份肯定与期许无疑是给地处我国西部的蓉城大力拓展的强心剂和强劲发展的助推器。

那么我们不禁发问,时隔5年,成渝是否完成了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制定的既定目标?全新的规划纲要又对成渝双城提出了哪些全新规划?今天这篇文章笔者将给大家拨开层层帷幕。

国家中心城市——成都

在2016年发布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下称《规划》)中,提出“提升成都核心功能,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那么经过5年年均GDP增速8%的发展快车道,成都是否已达成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呢?

在全新发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下称《纲要》)第二章第二节“主要原则”中提到“提升重庆、成都中心城市综合能级和国际竞争力”,如果说这里的“中心城市”一词还不够清晰和准确,那么我们可参考《纲要》第二章第四节“发展目标”中描述的“重庆、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能级显著提升,区域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同时在第三章第一节“提升双城发展能级”中提到“提升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

这是官方层面首次在全国性区域规划文件中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的身份正名,也是对过去5年成都实现完成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的肯定与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作为《规划》发布之时就已确立的国家中心城市——重庆,在此次《纲要》中又有何全新定位呢?

从现代化到国际化——重庆

5年前已确立国家中心城市身份的重庆市,在《规划》定位中更多起到了引领、带动区域发展的职能。如在《规划》第二章第二节“提升重庆核心功能”中提出,“强化重庆大都市区西部开发开放战略支撑和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载体功能,充分发挥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航运中心的作用”。其辐射面不仅局限于西部地区,还扩至长江上游和长江经济带地区,并在经济、金融、商贸、科技和航运多个方面发挥引领带头作用。

因此可以这样理解,2016年的成渝双城《规划》,对于成都是大力发展,对于重庆则是发挥其引领辐射。同时也对重庆提出了既定目标:“以主城区为核心,以城市发展新区为腹地、联动沿江城市带和四川毗邻城市发展,构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都市区。”

现代化大都市区的概念较为模糊且难以界定,在全新《纲要》规划中,重庆将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先行先试,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不仅在建设现代城市中将“国际化”作为首要目标,还在增强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强调了国际影响力,并且在最终目标实现中也强调了重塑重庆“国际化”山水都市风貌。

从现代化到国际化,是《规划》到《纲要》中对于重庆的重组、重塑和改变。

那么此次《纲要》中,对于重庆、成都双城又提出哪些共同目标呢?

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重庆、成都

与此前《规划》中重庆带动下辖27区(县)、成都带动周边15地市的具体规划目标略有区分,此次《纲要》更加突出重庆和成都两市的各自以及共同定位。

其中,重庆将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发展统领;成都则以建成创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重庆更注重由量到质的提升转变,成都则更偏向创新绿色的开拓进取。

《纲要》在提出构建重庆、成都双城经济圈发展格局,合理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以外,最大的亮点来自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在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学创新中心,并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和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上规划中重庆和成都并不在列,因此此次《纲要》中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继之前《规划》中“国家中心城市”定位以来的最大特色与亮点。

具体要求到2025年,重庆、成都双城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科技产业主要聚焦核能、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战略性产品开发,重点打造四川天府新区和重庆高新区,将在此集中布局建设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教基础设施,同时支持吸引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入驻。鼓励成渝地区大学面向全球招生,引进优秀博士后和青年学者。支持引进国内外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成渝地区合作建设研究院和研发中心。并在发展中完善区域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支持设立知识产权法庭(全国已有8个城市设立)。支持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共同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

此前,我们对于成渝地区发展都停留在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交通、金融、对外交往中心层面。而此次《纲要》对于成渝双城经济圈赋予了更重要职能与意义,其中首次提到在加强与关中平原、兰西城市群联动,在能源、物流、产业等流域深化合作,辐射带动西北地区发展;与北部湾、滇中城市群协作,在贸易和产业方面优化,促进西南地区全方位开放;深化与黔中城市群合作,带动黔北地区发展;加强与长江中游和下游协作,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这无疑是对成渝地区辐射带动能力、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与扩能。

根据《纲要》远期目标设定,到2035年重庆、成都将建成实力雄厚且特色鲜明的我国内陆双城经济圈,均进入现代化国际都市行列,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建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全面形成,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最后,让我们一起期待5年后成渝双城建成我国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