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泰山现存石刻2000余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有很多碑文是对贤者的颂扬。这种碑出现得很早,如东汉的《衡方碑》《张迁碑》、西晋的《孙夫人碑》等。后来则更多地出现在了佛教的寺庙中,灵岩寺中便有着40余座高僧道行碑。如金代的灵岩山省差住持传法第十代云禅师塔铭、明代的灵岩寺第五十七代住持无疑禅师墓志塔铭、重开山第三代住持净堂洁公和尚塔铭等,碑文歌颂了高僧的崇高品德和不凡生平,这些内容不仅架构起灵岩寺的兴衰史,也填补和丰富了中国的佛教发展史,在泰山石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在泰山也有这样的碑文。比如在岱庙里,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的《泰安徐老夫子去思碑》,碑文说:“泰安山左首郡也,当冲要之处,地脊民贫,水旱频仍。自四十三年来,元气犹未复也。幸遇我宜庵徐老夫子荣膺天命来抚兹土,以仁慈之心,施宽大之政,夙兴夜寐,兢兢以爱人为任……穷乡僻壤、愚夫愚妇、老叟童稚无不欣欣乐我夫子之仁,乃天命特□擢我夫子于朝。”徐老夫子即徐肇显,字宜庵,山阴人,康熙四十七年知泰安州,多惠政,尤留心于学校。设义塾以训良秀,贫士辄捐俸给之。康熙五十一年,徐擢于朝,故吏攀辕泣送,联诗以诵之,立碑以怀之。

另外还有《王玜德政碑》《颂魏祥碑》等。王玜,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任泰安州训导,端方敦厚,修葺乡贤祠,教人以品行为先,以弘扬教育为己任,故邑人为其立颂德碑。魏祥则是一个泥瓦匠,自幼家贫,但他聪慧好学,自学建筑。先后主持过山西五台山行宫、曲阜孔林、孔庙,济南的府、县学宫、魁星阁、文昌阁、城隍庙、贡院及泰山的建设工程。魏祥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承建岱顶建设工程,竣工后工程款有所结余,知府廷璐要把结余款赠予魏祥,他却坚决不受,最后将这笔钱继续用于泰山的建设。他在盘路旁建起了女厕所十多处,还改造了王母池、斗母宫的东厅各一处。又过了十年,风雨的摧残使南天门之下台阶倾圯,回马岭一带的盘路及石坊被山水冲坏,东西桥的堰围塌陷十余丈,人人皆以为患。魏祥不顾自己已年老,组织工匠把破损的盘道、桥梁修好,把久废的三大士殿重新建好,还重建后石坞碧霞元君殿……泰山面貌焕然一新,百姓无不称赞,纷纷要求为他立碑。

这些刻石虽然有很多都不太知名,但正是这些碑刻和碑文记载的故事,才使得泰山的历史更加生动,更有温度。

作者:朱宏伟

摄影:王长民 王德全

版权声明:公众号如需转载“Hi泰山”原创内容,请后台联系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