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一切平安!神十三航天员报告进驻空间站:将努力探索浩瀚宇宙

【历史一刻!#3位航天员在空间站同框#】神十三航天员成功进入空间站,3位航天员在空间站同框!加油,中国航天!#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工作后,开启天和核心舱舱门,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9时58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中国空间站也迎来了第二个飞行乘组和首位女航天员。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据北京日报报道,3名航天员进驻空间站后亮相 将完成多项任务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9时58分

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

中国空间站也迎来了

第二个飞行乘组和首位女航天员

三名航天员进入空间站后

对睡眠区进行检查

工作状态轻松自如

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三名航天员

将在轨驻留六个月的时间

这将是中国载人航天历史上

驻留时间的又一次超越

在未来六个月的时间

他们将完成哪些任务呢?

开展空间站

舱外有关设备组装等作业

与神舟十二号任务相同,神舟十三号在轨驻留期间,航天员将在机械臂支持下,相互配合开展空间站舱外有关设备组装等作业。

叶光富表示:“这些任务由我们三个人共同去完成,有人负责主操作,有人负责辅助的操作和提醒、帮助,具体的分工我们可以在太空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安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翟志刚介绍:“每一次出舱需要完成的任务都不一样,这就是出舱活动在现代空间站搭建过程中具体的应用。我们这次要在天上进行的科学研究的实验项目比十二的更多了,因为我们飞行的时间更长。

择机进行在轨遥操作

交会对接任务

在轨飞行期间,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除了将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以外,还将择机进行在轨遥操作交会对接任务

翟志刚说:“所谓的遥操作就是我们在空间站遥控一个航天器与空间站进行对接,在我们神十三任务中就有这么一项特殊的任务,这个是神十二任务里没有的。”

任务期间还将开展

航天科普教育

2013年的神舟十号飞行任务中,王亚平作为主讲人,和队友聂海胜、张晓光一起共同完成了我国首次太空授课任务。在这次神舟十三号任务中,王亚平还会给大家带来新的太空课程。

王亚平介绍:“在任务之外,我们也希望多做一些航天科普教育,让太空跟普通大众能有一个近距离的接触,让大家能近距离了解我们的太空生活,了解我们太空,也感受一下太空这种神奇美妙的感觉。”

相关报道:

在轨驻留6个月,中国空间站3位小伙伴怎么“打发”时间?

10月14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确认,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组成。

航天员如何选拔?任务艰巨在哪?他们又为即将到来的太空生活做了哪些准备?有“航天员女教头”之称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一一揭秘。

拉高颜值?为什么一定要派女航天员进空间站?

“神十三”乘组担负一些特殊任务

空间站任务艰巨复杂,黄伟芬坦言,在轨飞行长达3至6个月,对航天员的训练以及保障性载荷的研制提出了巨大挑战。

首先是身体素质的挑战。“长期失重环境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肌肉和骨骼系统等影响效应更加凸显,应急医学问题的概率增高。”黄伟芬说,载人飞行中,航天员要经历超重、震动、噪声、失重、旋转冲击等多种环境工况。

航天员长时间工作生活在狭小、密闭、隔离、振动、噪声等多种复杂、特殊因素交织的环境中,也容易使他们出现烦躁、情绪低落等不良情绪。。

对于“神十三”乘组来说,还需要担负一些特殊任务。黄伟芬介绍,在轨驻留的6个月时间里,乘组将同时管理天和舱、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天舟二号、天舟三号形成的组合体。还将按计划参加天舟二号舱段转位试验,进行手控遥操作对接试验、再生生保在轨维修及验证试验,完成大量的飞行任务在轨数据收集与人因工程技术研究、航天医学实验、空间应用系统实验、科普教育活动等,为空间站建造奠定基础。

新老搭配 以老带新

按照载人航天工程总体规划,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与建造阶段共有四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航天员系统选拔策略,按照“统筹规划、新老搭配、继承与发展”等原则,于2019年12月选出了4个飞行乘组,每个飞行乘组由3名航天员组成,指令长均由飞过的航天员担任。

飞行乘组选拔要进行全面考察和评定。黄伟芬透露,在确定航天员个体满足任务要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飞行经验、出舱活动要求、与各次任务的匹配、年龄、新老搭配、心理相容性等方面因素,统筹分析确定各次任务飞行乘组。她表示,“我们加大了对临床潜在问题的排查,增加了高空减压病易感性的检查,确保航天员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能够满足任务的要求。”

航天员系统本着“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试训一体”的原则,策划设计并实施了八大类两百余项训练,并安排航天员参加了近百次工程研制试验活动,使他们在思想、身体、心理、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能方面、具备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做好执行任务的准备。

评估调整 及时纠偏

航天员各项保障技术既要应对6个月失重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更要适用于不同性别、不用年龄的航天员个体,因此保障方案既有刚性约束,也有弹性范围。

黄伟芬表示,强化了每月对航天员健康状态的定期全面评估,根据综合评估结果,对标方案预案,及时调整锻炼与膳食策略,确保航天员身心状态良好。

相比神舟十二号任务,工作节奏更加鲜明。包括每周值班制度、周六站务及物资管理日制度在内的天地协同一体的工作模式和体系更加成熟。黄伟芬介绍,他们识别了长期飞行关键、重要项目可能遗忘的效应,适时安排了定期在轨训练,以确保航天员以最佳技能状态应对各项正常及应急任务。

强化培训 应对新增任务及状态变化

在神舟十二号两次出舱活动后,进行飞行程序优化,新增26项出舱预案、出舱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等,对神十三乘组进行了专项培训。黄伟芬表示,针对新增8项在轨试/实验研究、货运飞船遥操作交会对接试验等项目进行重点训练,目的是确保神舟十三号乘组全面掌握执行任务的各项技能。

经验传递是中国航天员的传统。黄伟芬透露,今年9月6日,特别安排神十三乘组在飞控现场与神十二乘组进行了天地通话,了解了撤离前物资状态、在轨工作与生活注意事项。

此外,航天员返回前,神十二乘组对整站物资、产品状态进行了全面巡视拍摄,与神十三乘组及备份航天员进行了专项座谈交流,全面介绍操作要点、天地差异、注意事项等内容,特别是针对出舱活动,乘组充分交流了经验,为神舟十三号乘组提前进入状态、顺利执行任务打下了基础。

2013年,王亚平曾在神舟十号任务期间开展了精彩的“太空授课”。据了解,在此次任务中,专门策划了更加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王亚平也会为大家进行太空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