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狂欢,一夜入冬。今年的房地产界,日子着实不好过,无论是恒大这样的头部房企,或者是蓝光、泰禾、富力这样的中流砥柱,都遭遇严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一家房企百强,花样年前脚还表示,公司运营情况良好,运营资金充裕。仅半月光景,花样年便自爆2.06亿美元债违约

而在这背后是花样年扑朔迷离的资本迷局。中报里315.83亿元保有银行结余及现金去了哪里?出售旗下子公司收到的30亿元又为何自留?

花样年创始人名为曾宝宝,是一位长在红旗下的红三代。1998年,花样年于深圳成立。曾宝宝为人低调,甚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于是其显赫的家族背景便更为人津津乐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起家较晚,但花样年却赶上了整个地产的黄金年代,更稳踩政策节点,实现了飞速发展。

2009年,花样年控股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成为最早享受地产红利的那批企业。2011年,花样年开启“去地产化”转型,走上了轻资产转型的道路。随着曾宝宝放权,在潘军的带领下,花样年发展倒也不错。此间,花样年销售规模基本都徘徊在100亿元

2014年,花样年控股旗下的彩生活登陆港股,成为中国内地社区服务运营第一股。然而,地产+社区的双头部战略,发展规模缓慢,以至于花样年错过了2015年、2016年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期,2017年更是出现了营收同比超10%的负增长。

这一年,花样年开始二次转型,重新加码房地产业务

2018年,曾宝宝回归。这一年,花样年销售额突破300亿元。但同头部房企相比,依旧是望其项背。同年,花样年高喊三年内闯入千亿阵营,开始疯狂扩张

2019年,曾宝宝回归执行董事之列,并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然而,彼时房地产红利时期已过,政策日渐收紧,高成本、大规模拿地扩张不仅没让花样年完成千亿目标,反而背上了巨额债务。

2019年,花样年合同销售额达362亿元,并蝉联“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12年。2020年,花样年合同销售额达492亿元,彼时其土储面积达3670平方米,其中半数位于大湾区。以彼时大湾区的繁荣情况,项目价值不知几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怎奈世事难料,楼市调控力度远远超出公司管理层的预料。

对于房企而言,倘若销售回款不出现问题,崩盘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变小。但2021年的楼市,寒风凛冽,大湾区房价的火苗惨遭冰封。再加上接连不断的到期债券,入围稳健性、融资能力TOP10的花样年也扛不住。

2021年5月,其美元债大跌。2021年2月发行的一笔美元债创单日最大跌幅,该券每1美元跌2.9美分至90.5美元。其他债券也是不容乐观。为了稳定市场,花样年开始频繁回购美元债。

彼时,花样年的回应还相当乐观,表示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一切良好,2021年所有债务的再融资也在有序进行。

但实际上,楼市调控不见放松,公司融资渠道纷纷遇冷,发行美元债成了房企的救命稻草。虽说融资成本高,但却能解燃眉之急。但这个寒冬时间太久,以至于还债压力陡增。

据花样年中报数据,其总负债为830.07亿元,其中流动负债496.33亿元。保有银行结余及现金315.83亿元。

巨债悬额之下,标普、惠誉、穆迪三大评级机构,相继将花样年的展望调整至负面。惠誉更是将花样年的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连降5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此,花样年表示,公司经营情况良好,运营资金充裕,不存在任何流动性问题。彼时,花样年控股还在频繁回购美元债。据不完全统计,自9月份以来,花样年在公开市场进行了6次回购,共计3170万美元债券。就连创始人曾宝宝,也通过旗下公司先后三次,共回购470万美元债券。

此外,花样年也开始甩卖资产。9月28日,花样年将彩生活旗下核心资产以33亿元的价格卖给碧桂园服务。交易对价分三期进行,第一期23亿元,第二期7亿元,第三期3亿元。其中第一期的23亿元已经支付,第二期的7亿元以贷款的形式借给花样年。

本以为有了这30亿,花样年能缓一口气。结果,这笔钱花样年就兑付了一笔1亿美元的私募债。几天后,也就是10月4日,花样年就自爆了违约

先是截至到期日,也就是10月4日,未能偿付“5亿美元优先票据”的剩余未偿还本金2.06亿美元、利息758.36万美元。

紧接着,碧桂园发布公告,表示花样年控股旗下的彩生活服务未能按期偿还此前的7亿元贷款。

前前后后也就一周时间,这个钱怎么就还不上了,再加上其中报上躺着的315.83亿元,可不就令人费解了吗……

花样年态度倒也诚恳,表示已在多方支持下成立应急小组,并会对后续进展进行披露。毕竟,还不起债务的窘况是实打实的。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花样年共计11只海外债券,发行余额37.68亿美元。其中4只债券一年内到期,4只一至两年内到期,所有债券均在3年内到期。且其发债利率相对较高,如2018年发行的1.3亿美元债利率高达15%,2021年6月的一只2亿美元债利率高达14.5%。

由此,也给昔日高杠杆规模扩张的房企敲响警钟。

如今,融资环境收紧,公司不能发新债缓解资金压力,如何度过这个寒冬绝不是一个房企的事情。随之波及的还有购房者、投资商,乃至于地方。

这个冬天,尤为漫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