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之前,中国国内几乎没有冷链物流的概念。还记得当时的场景:“炎热的夏天,数吨去掉羽毛的冷冻鸡肉,被厚厚的毯子裹着,放在平板卡车上,等待着穿越大半个中国的长途跋涉。”

直到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的带动下,我国才真正迎来冷链物流时代。这期间,尽管我们的冷库容量、冷藏车数量突飞猛进,但由于长期的历史欠账,依旧暴露出不少问题。

最突出的一个问题便是断链。在国外,冷链运输是全程不间断的。但在我国,绝大多数冷链物流都属于断链状态。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起步晚、投资少,整个行业集中度低、企业实力弱,做不到全程冷链。

数据显示,我国冷链百强企业行业集中度56%。相比之下,美国仅五大冷链巨头,就占据全国60%以上的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对冷链认识不足。有的甚至为了节省成本,在运输途中关掉冷气,导致食物变质。

2012年,光明乳业配送的鲜牛奶被曝出酸败变质,震惊全国。事后,送奶公司承认:因员工失职导致冷气在配送途中被关掉。

食物变质,吃了顶多拉肚子。疫苗变质,那是要死人的。

2016年,价值5.7亿元的非法疫苗,从山东未经冷藏销往全国24个省市。这其中,就包括危急时救人性命的狂犬病疫苗。

落后的现状以及一系列的冷链事故,引发了国家对冷链物流建设的重视。2019年,冷链物流上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那前后,一大批新的冷库在全国各大港口、城市拔地而起。

随着生鲜市场的火爆,包括中外运、顺丰等传统物流企业,以及京东、苏宁等新兴电商都在积极抢食冷链市场。一个举国上下补短板的格局,正在悄然成形。格局是什么?请听下回分解,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