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界对张学良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有的学者认为,张学良没有动一兵一卒,就将整个东北拱手让给了日本,是民族的耻辱,是个不折不扣的叛徒;但有的学者认为,如果没有了张学良,就没有了后来的“西安事变”,也就不会出现“共同御敌”的统一战线的出现。

1928年7月3日,是张作霖意外去世的一个月后,自张作相去世后,“东北三省保安司令”一职就一直空缺着,整个东北处于无人看管的局面。在那天,张学良突然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自己将继承父亲的职位,掌控东北军,这则消息一出,震惊了国人,也震惊了当时的日本帝国主义。

年仅29岁的张学良站在了一个相当高的位置上,此时的他,还太过于稚嫩,一直在父亲张作霖的保护下过着公子般的生活,哪里懂得治理军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没有开过一枪便撤出了东北,使得日军只用了短短四个月时间便占领了东北,这无疑是将东北三省拱手送人的行为,一时间,国内舆论四起,纷纷指责张学良的这种卖国贼的行为。

至于为什么当时没有抵抗,原因有主要两个,一是根据晚年张学良的个人阐述,当时之所以没有进行反抗是因为知道双方的实力差距,也明白日本的有意挑衅则是为了有个说的过去的理由而展开侵华战争,于是自己便打算以不抵抗获得道德上的正义性,借此打消日军的侵略借口,将东北丢失的责任完全由自己一个人揽下。

二是说当时的张学良收到了来自蒋某人发的邮件,是蒋某人下达的不抵抗命令,这两个观点均有其合理的成分,至于究竟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丢失东北后,张学良每晚夜不能寐,活在懊恼和自责中,张学良终日受到国人痛骂,一直背负着沉重的思想负担。在每次想到父亲被日本人杀死、国土被抢走,就更加的懊悔,恨不得马上去找日军开战去证明自己的清白。

当张学良看到当时的国共双方还处于敌对状态时,感觉到自己摆脱“卖国贼”的名头的时候到了,由于自己急于抗日、急于报仇、急于雪耻,于1936年12月,不惜兵谏蒋某人,强迫其参加谈判,联合抗日,史称“西安事变”。

正是由于这次的事变,成为了国内一致抗日的一个转折点,改变了国内抗日艰难的局面,张学良可谓功不可没,也改变了国人对张学良的看法。“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在经过深思熟虑后,还是决定由自己亲自将蒋某人送回南京,那一刻起,张学良就开始了自己长达50多年的监禁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蒋某人的侄子蒋孝先,同时也是蒋某人的侍卫长,在西安主要负责蒋某人的安保工作,“西安事变”发生时,被东北军将领孙铭九所杀。蒋孝先被杀后,作为他的妻子,袁静芝一直认为自己丈夫的去世就是张学良的错,便一心想为丈夫报仇。

1937年初,张学良由南京被秘密的转移到了奉化溪口,幽禁在了雪窦山中,连同一起的,还有张学良的妻子于凤至。碰巧的是,当时的袁静芝也在溪口,在得知杀夫仇人竟然与自己离得如此之近,不由感叹连上天都在帮助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次刺杀是在雪窦寺中,当时,袁静芝以为丈夫做法事为由,在寺庙中披麻戴孝,放声痛哭,以祭奠自己去世的丈夫。当张学良和其妻子在山中散步时,听到寺庙传来哭泣声,在得知是蒋孝先的遗孀在为丈夫做法事,便顿觉愧意,也想去祭拜一下。

当张学良背对着袁静芝时,袁静芝便将手伸到衣服里拿枪,正当她准备开枪时,听到一声“汉卿!”原来是于凤至突然腿脚不稳,差点摔倒,情急之下赶紧扶住了身旁的袁静芝,打断了拿手枪的动作,这便让第一次的刺杀以失败而告终。

第二次刺杀是在一次黄昏,袁静芝在得知张学良夫妇在每天黄昏时分都会出来散步,于是便提前藏在了他们的必经之路上。那天,在看到张学良夫妇散步到距离自己只有百步之远时,便朝着张学良的脑袋开了一枪,“砰”的一声过后,子弹击中了他身旁的一棵树。

踪迹败露后,很快就被抓住了,道出了刺杀的原因后,于凤至站在了张学良的面前,对着袁静芝呵斥道:“如果你定要将我的丈夫当做你的杀夫仇人,那就让我代他一死!”

在看到于凤至视死如归的神情和与张学良之间恩爱的感情,不禁想到了自己的丈夫,放下枪,抱头痛哭了起来。

在时间的长河中,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着独特的复杂性,因为我们不曾经历过,只能通过保存下来的文献得出我们对于某件事或者某个人的看法,但这是很不全面的,我们能做的,无非是在为他编写履历时,尽量的保持客观,

对于历史,对于中国,张学良做过卓越的突出贡献,但也犯下过弥天大错。但如果我们中的任何人当时站在当时张学良的位子上时,谁又能保证自己能够做的比他好,但历史的研究是不能有如果的。至于张学良是“卖国贼”还是“民族英雄”,对他称赞还是谩骂,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见解,这种见解的不同,或许正是历史研究的独特魅力,站在不同的角度,我们能够看见的也大不相同。

张学良作为一个军人,有着军人的那种敢担当的气质,他明白,那时的自己护送蒋某人回南京,肯定是凶多吉少,但他还是去了,对他而言,或生或死,或枪毙或监禁,都会自己去面对。我不知道当时在回南京途中,张学良的内心是否出现过害怕,是否动摇过,是否想念自己的家人。但我知道的是,张学良最终没有选择逃避,而是以一个军人的身份站了出来。

在长达50多年的监禁中,张学良一直默默承受着,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我体会不到他经历过何等的痛苦,但他的妻子始终陪伴在自己的身边,我相信,能够被一个女人如此深爱着,其品行是值得肯定的。

人,是复杂的,每个人的种种行为如果一个个去评价,那未免太累,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正如张学良,将自己的一生留给后人评判,过好自己的一生才最为重要,也是最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