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的生长需要家长引导,但不是由家长控制。完全顺其自然,是放弃教育的责任;要求过于严格,则会伤害孩子的人格。

放手让孩子自我锻炼,并在自主生长中加以引导,孩子的人生路才能走得更稳健。

这5句话送给每一位家长。

01. 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

教育需要尊重与要求相结合。缺乏起码的尊重,孩子就会不服气,甚至心生怨恨。但尊重孩子,仅仅是有了教育的基础。

教育的黄金准则是,尽可能多地尊重孩子,尽可能恰当地要求孩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缺乏恰当的要求,孩子的生长就如同断了线的风筝。

什么是恰当的要求?

首先,说得清楚,听得明白。孩子陈杳与陈杲幼儿期时,我不允许他们玩儿电子游戏。我的话是“电子游戏不能玩儿”,清清楚楚。如果我说“少玩儿电子游戏”,他们就难以把握怎么算“少”。

对看电视,我把可以看的时间规定好,两个孩子就清楚。我如果说“少看害人的电视”,他们就很难把握:什么样的电视是“害人的”?

两个孩子上学后,我引导他们制定了作息时间表,学习时间不能玩儿,休息时间自由安排,劳逸结合的要求得到落实。如果我说“少玩儿些,多学习些”,孩子自然就难以把握。

其次,通过努力孩子可以做得到。网络上流传一个《拔钉子的故事》。一个孩子脾气很差,常跟人打架。父亲就找来钉子,当孩子打架时,就在篱笆上钉一枚钉子。孩子好奇了,说自己以后再也不打架了。

父亲说,如果一周内不打架,就从篱笆上拔下一枚钉子。孩子果然坚持了一周,父亲带孩子拔了钉子;孩子犯老毛病了,带孩子再钉一枚钉子……慢慢地,篱笆上的钉子拔完了。

父亲说:“你虽然已改正缺点,可曾经对人的伤害,正如这些钉子的痕迹,是很难消除的。”这个故事也许是虚构的,但很好地说明了要求的恰当性。“坚持一周不打架”,相对好做,如果父亲提“以后不允许打架”,教育效果就难说了。

02. 要求过严有损孩子人格

要孩子听父母的话,并不是时时、事事都要加以控制。

古代的家族文化等级森严,孩子胆战心惊地生活,这是很可怜的。

现在也有一些家长,对待孩子过于严厉,动不动就体罚,会在孩子心灵深处留下伤痕。

家长需要与孩子订一些规则,但规则不能太多。孩子毕竟是孩子,规则太多不容易记住。

幼儿期时,孩子相对顺从些,尽管如此,家长也要对孩子多一些商量的口气。从小学高年级段开始,家长如果还希望强加控制,孩子往往就会反抗。

对孩子的教育,以中度要求为好,这样既不至于太宽松而滋生坏习惯,也不至于太严格而留下痛苦的印记。

我家的家庭教育,总体是宽松的。陈杳与陈杲非常自由地玩儿,一般我都少有干涉。两个孩子的学习分数,我基本上不在乎。考试了,我会鼓励一下;分数出来了,我先听听他们自己的评价,之后也基本上只是鼓励一下。

陈杲读初一时,有次考试排全段第101名,学校公布了前100名光荣榜,陈杲有点儿难过,我母亲说:“好啊,出个头就好。”

后来又考了次全段第51名,恰好学校只公布前50名学生名单,我母亲又说:“两次出头,更好。”

陈杲两次都征求我的意见,我都说:“奶奶也是教育家。”陈杲笑了,也就没有心理负担了。

03. 不轻易向孩子提要求

孩子心智不成熟,需要家长提出要求并加以引导。但如果是孩子不可能做得到的,家长就不应该轻易提出要求。

例如,“你不要调皮,如果调皮我就对你不客气”,“调皮”是长期形成的坏习惯,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改变?

有的孩子放学回家总是先看电视而迟迟不做作业,家长说:“以后如果还看电视,我就打死你。”这更有问题。孩子不可能不看电视,惩罚的措施也不可能做得到,这是家长在为难孩子的同时,也在为难自己。

在同一个时间段里,对孩子提的要求不能太多。有些家长特别爱唠叨,带孩子外出时不住地提醒,这样的旅途必定很折磨人。

我常看到妈妈们一路上对孩子说教,看到熟人叫宝宝打招呼,说轻了些,马上要重新叫一次,孩子稍有不如意,就当众批评。这样的要求,缺乏对孩子起码的尊重。

我当校长多年,常有家长带孩子到我的办公室里来,司空见惯的是,家长总是不断地要求孩子“叫校长好”“跟校长说再见”。

我想,这些指令的背后折射出教育的问题,这些家长向孩子提要求太随便了。

我带陈杳与陈杲出门时,一般都是事先提些要求,不会在过程中再提要求。即使孩子在路上有不良表现,我也只会事后教育。

在路上进行教育,显然环境不合适。在不适合的场合提要求,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即使在家里,我对两个孩子提要求时也特别注意选择时机。如果觉得氛围不妥,哪怕我心里有话也先忍着不说。

只有把握好教育时机,家长提的要求才能“入耳”。

04. 提了要求不轻易放过

家长提出了要求之后,就要想方设法帮助孩子达到目标。

孩子幼小时,如果对家长说的话都不理睬,生长过程将充满风险。如何更好地让孩子听话?是否民主很关键。

与孩子商量着提出来的要求,孩子就容易做,也喜欢做。同时,要让孩子形成一种心理体验:达到要求就会得到赏识,达不到要求自然会受到批评。

我对陈杳与陈杲提要求,一般是通过讨论问题然后总结出来的。

例如,客人来我家,两个孩子忘了打招呼,我不会当着客人的面提出来。等客人走后,我会与他们讨论,让他们总结自己的表现,然后分析原因,提出要求。因为是他们自己总结出来的,改起来也就相对容易。

下次客人来了后,如果哪个孩子依然忘了打招呼,我仍然会在客人走后再讨论。经多次强化后,两个孩子自然容易达到我的要求。这时候,我的赏识教育就派上用场了。

凡提出了要求,我就希望可以看到孩子的变化。例如,我们约定外出做客时,必须守规矩,要做到温文尔雅,体现良好教养。

提出要求后,我都严格要求,不断提醒与强化,长此以往,他们也就水到渠成形成了良好习惯。

陈杲读初中时的一段时间里,与人交谈时眼睛斜视。我发现之后,先请教医生,排除了生理原因后,我归因于习惯,对陈杲提出了严格要求,直到好几个月后纠正过来为止。

05. 大事清楚小事糊涂

真善美、勤劳、淳朴、同情心,这些都是主流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说事事都控制着孩子。如果对一些并不要紧的事情也盯得过紧,家庭氛围就有点严酷。

孩子不断出现问题,这是正常现象。孩子的缺点与问题,犹如身上的细菌,细菌并不可怕,希望身上没有一点儿细菌,既不现实,还可能是因为有洁癖。当细菌影响到健康的时候,自然得治一下;大部分时候,大可不必小题大做。

“牛过去了看不到,只看到了牛尾巴上的虱子”,这话说的是人的不理智。这对家庭教育也适用。家长要盯着核心价值观,对非核心的东西,不能盯得过细,否则徒费精力,还可能有副作用。

陈杲性格有一个特点,凡不赞同的事,大人对他讲,他也不反对,可就是不认真做。比如,外出活动时照相,如果不是他自己想照,我们要他照个相,他常常故意不配合。每当这时,我总是很宽容。如果对这些并不要紧的事情进行批评,起码破坏了外出活动的氛围。

陈杳一直以来不喜欢体育课,尤其怕长跑,有几次体育课还逃课。这也并不是大不了的事,我都装糊涂。陈杳小学时,常常有点儿“心散”,因为总体成绩很不错,我也就没指出问题来。读初中后,陈杳尝到了自学的乐趣,自然也就很用功了。

来源 | 源创图书《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新版)

陈钱林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

编辑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