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深夏晚晴天ZMH

在美国,有这么一个女人:

她大学毕业后,进入好莱坞工作,参与了《急诊室故事》、《老友记》等热门的剧集制作,和乔治.克鲁尼等大明星一起工作。随后,由于工作关系,她接触到了医疗行业并被深深吸引。

年近三十时,她辞去工作准备读医,并顺利考上了斯坦福医学院。此后数年,她一边读书一边靠写作赚钱,成为小有名气的作家。

等到可以独立行医时,她迎来了可爱的儿子,又遇到了一个体贴完美的男朋友。开启新事业的同时,她和男朋友的爱情也即将修成正果。

同样在美国,还有这么一个女人:

她是来访者眼中“没什么名气”的心理医生,同时也是一个年过四十的单身母亲。好不容易有一个喜欢的男人,认真谈了两年之后,却突然被对方告知“无法忍受有小孩”。

子宫出现了问题,她问遍医生却始终诊断不出原因。被男友甩了之后,她一边忍受失恋的痛苦,一边却还要写一本《幸福之书》——她已经收了、甚至是花光了出版社给的定金,如果写不出来,就会面临巨额违约金。

作为心理治疗师,她为来访者提供帮助,但在自己的问题上,她却束手无策,只能跑去看心理医生,并在对方面前哭得不能自已。

这两种人生,如果让你选,你想过哪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毫无疑问,我们都想选第一种——一帆风顺、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实际上,这不是两种独立的人生,这是同一个女人和她的人生——好坏参半的人生。

这个女人名叫洛莉.戈特利布,《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就是她写的心理治疗师的回忆录,讲述了发生在心理治疗室中发生的故事。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访者的故事(当然也包含了洛莉自己的故事),心理治疗师是如何帮助来访者走出困境,人们又是如何在诊室中展示自我、获得陪伴和收获成长的。

这些来访者的问题涵盖了自我、两性、家庭、生死等方面,他们的问题,其实也是每个你我都可能会遇到的。书中的故事很长,这里不做复述,只想讲讲书中深刻触动我的几点。

1、我们首先是人,然后再是各种身份角色

电影《囧妈》里,有这么一句台词: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

作为个体,我们首先是人,然后再是其他的身份。也就是说,我们首先具有人的共性——七情六欲与各种需求,然后再是其他身份下的特点。

实际上,我们常常容易因为身份而忽略了个体的情感与需求,对身份的期待,覆盖了个体作为人的共性与局限性。

洛莉是一名心理治疗师,人们找到她的时候,通常都是带着痛苦而来的。来访者期望她有特效的方法能够迅速解除自己的痛苦,却忘了心理治疗师也只是一个人,过的也是柴米油盐的生活。心理治疗师也要面对生活的挑战,也有自己的脆弱、不安和困境。

从来访者的角度来说,他们只关注到了洛莉心理治疗师的身份,忽视了她作为人的局限性——并不是什么都懂,会有自己能力的局限,也会有情绪波动和偏见。

抛开书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也干这种事——只见对方的身份,忽视了对方作为人的一面。

有多少家长抱怨学校放学太早,最好等到自己下班了再让孩子放学,却从未想过老师们也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顾,他们也和自己一样期望着能早点下班;

有多少人生病去看医生,总是期望医生一出手就能药到病除,解除自己的痛苦,要是疾病迟迟不见好转,就会对医生心怀怨恨甚至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他们却从未想过医生也是个凡人,对疾病也存在着认知局限;

有多少人去银行排队办业务,看见柜员去吃饭,就开始大吵大闹,“你怎么还能去吃饭?”似乎吃饭不该是人的正常需求;

我们可能是因为某种身份认识了他人,但他们的身份绝不该成为我们要求的理由。因为我们都是人,都是会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反思原生家庭并不是为了批评父母,造成人生困境的关键还是在自己身上

这些年,原生家庭概念的普及,让大众开始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深远影响。有这种意识本是一件好事,这让我们得以理解自己是如何走到今天、何以成为今天这样的人。

但有些人的认知也存在着一些偏颇——既然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如此深远,那么父母就是造成子女人生困境的主因,批判父母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就像前段时间吴亦凡事件,随着警方的通报,吴亦凡违法几乎已成板上钉钉的事。从娱乐圈顶流到如今的彻底凉凉,吴亦凡究竟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也成了很多媒体热衷探讨的话题。

当是时,网络上出现了很多文章,都在试图分析吴亦凡的原生家庭是如何造成他今天这种局面的。其中有好些文章,更是将矛头对准其母亲,直指是其母亲的教育不当。

不可否认,原生家庭确实会深刻影响子女成年后的人生,但造成子女人生困境的关键,完全不在父母身上。

洛莉在书中就从心理治疗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

在心理治疗中,有两件至关重要的事:

第一,了解原生家庭、了解父母的事,目的在于理解幼年经历如何影响其长大成人的,而不是为了埋怨、批评和指责父母。

回溯过去,是为了划分过去与现在的界限,好让当事人把过去从现在的生活中剥离开来,脱下与现年龄不相符的心理外衣。

第二,无论结果怎样,大多数父母在养育子女上都已经尽了全力,只有极少数父母不希望孩子过得好。

父母也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在养育子女上,总是难免存在缺陷,但子女未必能意识到这点。理解父母对自己养育上的不足并妥善处理才是我们反思原生家庭的意义所在。

3、不要害怕展示自己的脆弱,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了

在欧美,心理治疗是发展得比较完善的一个行业了,但在国内,大众对心理治疗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国内知名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在《一念光明》中提到,较西方人而言,中国人做人做事都是比较低调含蓄的,我们不喜欢外露,比较能够忍受情绪上的折磨,尤其是儒学对我们的影响,让我们有一种比西方人更强烈的“病耻感”。

现代社会在不断开放,一些曾经私密的话题也不再是禁忌,但我们依旧羞于启齿自己在精神层面的挣扎。

我们都希望别人能喜爱和欣赏自己,为此我们隐藏自己的弱点,不敢展示自己的脆弱。我们默默忍受内心的煎熬,既渴望他人能懂自己,却又不想真实地向他人呈现自己,每每在这种挣扎当中整得自己疲惫不堪。

其实,展示自己的脆弱未必就一定会失去他人的喜爱和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理治疗之所以能起作用,就是心理治疗师在不断的沟通与交流中,努力去看清来访者的真实情况,看到他们的脆弱、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和内心的挣扎,并对其加以引导,使其能真正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洛莉在书中提到,接受心理治疗的真正意义是为了去体验,体验两个人每周用一个小时建立起来的一些特别的东西。这种体验能让人借此找到生活中其他方面的意义所在。

对大多数人来说,接受心理治疗来帮助自己走出纠结的内心或许一时半会还无法接受,但这不妨碍我们可以先找一些信得过的人倾诉自己的困境。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看洛莉与来访者之间的交谈,看到心理治疗是如何起作用的时候,我总是不自觉想起中学时和班主任的交流。

那时的我内心也是处于一种极其拧巴的状态,好在老师常常找我谈心。我们经常在一个安静的地方面对面交流,她全身心投入倾听我讲,偶尔抛一些问题引导我思考。她知道我的脆弱、困境与不安,她会积极地回应,及时给予我肯定。

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我们这样的交流不计其数。也正是在她的引导中,我慢慢意识到自己真正的问题所在,也逐渐摆脱那个一直在内耗的自己。

对我来说,老师就是我的那个“心理治疗师”。

洛莉在书中写了这么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话:

我们都是在和别人的关系中成长的。每个人都需要听到另一个人的声音对他说:“我相信你。我能在你身上看到连你自己都没看到的可能性。我能预见到一些变化即将发生。”

如果你也是处于一种内心挣扎的状态中,如果你也想听到另一个人对你的肯定与回应,《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