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针对网友反映:在学生入学时,很多学校要求填写学生父母工作单位和职务等信息,该信息可能造成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不公平现象,希望能禁止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收集该信息,只登记父母基本信息即可,北京市教委最新回应称,该信息严格保密,不对普通教师公布,正在研究取消学生父母职务信息的收集。

从这一回应里能读出两点意思:学生家长信息是不宜扩散的,否则就不会要求保密了;父母职务信息的收集是可以取消的,“正在研究”就是明证。

对家长职务信息收集,只要是做过学生和家长的多有感受。这事之普遍、之历史悠久,是明摆着的。

我们相信有关部门作出过“严格保密”要求,但是重点还是从源头上取消。因为这种信息收集,和学生在校受教育的质量,没有一毛钱关系。之所以这样采集,或许只是一种习惯。而这个习惯是完全可以打破的。不止北京,更多的地方都可以“正在研究”一下。

在学校组织的家长会上,有的校领导和教师有意无意地会透露出某学生家长在什么岗位上,为学校或班级做过什么贡献。老实说,这样的表达,可能透着某种感谢或骄傲,但终究是庸俗的,对更多“普通”家长来说也是失礼的。

实际上,现实中,很难绝对阻止一些老师获知学生家长的职务身份。就算作为一项机制被取消了,家长职务信息收集也可能会在私下进行。因为刻意掌握家长职务身份,是一些教师、一些校领导浓厚的兴趣爱好,而向教师、校领导巧妙地告知自己的特别身份,也是一些家长的“用心良苦”之处。做家长的应该明白,这样做,表面上可能会让自己的孩子“获益”,但最终会因为这种“八面玲珑”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健康的影响。做教师和校领导的更应该明白,过度关注学生家长的职务身份,是对教育公平理念的不敬。

今年二月消息,天津一女教师在对话中公开歧视一学生父母挣钱少,说什么以往送到其班上的学生,家长要么是当干部的,要么就是家庭条件特别好……被曝光后,这名女教师被停职。由此可见,教师要想掌握学生家长职务身份是非常容易的,掌握之后,产生的某些非正常情况,也是多见的。如果一名教师因为学生家长的身份不同,而对学生产生不同的“观感”,那是多么无聊也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了解和掌握家长职务信息,在某些时候,成为庸俗关系学的内容之一。这是公众最为担心的一种现象。遏制乱象,廓清风气,不仅需要在信息收集制度上作出改变,还需要在纯洁教师和家长关系上下功夫。贰拾柒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