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会对孩子出现的各种预期内和预期外的行为是否正常普遍存在很多的疑问和焦虑。

处于从孩子向成人转化的重要阶段的青春期, 他们的行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表现出极其动态的变化, 包括时间与空间上, 质变与量变, 强度和宽度等多维度的不可预测性。

因此,首先必须要了解青春期的孩子可能会出现哪些”正常”与”不正常”的行为, 更必须认识和学会如何处理青春期孩子的各种引发父母担心和焦虑的非预期行为, 最终才能做到他们的各种行为应对自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青春期孩子都有哪些“相对正常”的行为?

1. 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

孩子终将成为独立于父母之外的独立个体, 有主见的独立性可能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那些把孩子视为自己“财产”的父母来说, 他们会永远"希望"孩子"永远"对他们有依附感。合理的预期是父母客观审视自己终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最终结局。拒绝"交权“, 只会让青春期更加"波澜壮阔"。

2. 叛逆的态度

适度的“逆反"是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后浪推前浪, 后浪更比前浪高“的一种"表象"。

3. 波段性厌学态度/学业的波动

是一个口语化的名词, 主要在美国和加拿大使用, 用来描述那些接近高中, 大学和研究生院毕业或一般学年末的学生表现出的学习动机的低落。

4. 睡眠障碍

更高强度的现代教育, 以及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现代电子网络科技进步, 注定了新的一代青少年所面临的更残酷的升学, 就业竞争压力。对于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的孩子来说, 每天8个小时的睡眠成为了一个"可望而不可求"的奢望。

5. 情绪波动

孩子学习压力, 父母的期望, 朋友同学间的"攀比", 友谊与爱情的挑战, 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迷茫, 都会让他们的情绪展现出剧烈和频繁的波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 带有侵略的语言和行为。

在他们情绪失控的时候, 会有冲动引发的侵略甚至暴力行为。如果父母不能给他们以理解和支持, 他们做为“社会食物链的最底层受压迫的还没有成熟的孩子"会做出过激的行为。长期, 经常和严重的这些行为甚至会发展出反社会性人格。

7. 容易冲动/喜欢冒险, 刺激的活动

他们对新奇事物和经历的好奇心, 会让他们尝试很多带有“时代特征”的行为, 比如毒品, 性行为等等。

8. 说谎或隐藏事实

很多也许是善意的谎言(white lie)。这是个非常不好把握尺度的话题。客观的说, 说谎也许是绝大多数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父母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适度的反应。

9. 与他人争论

现代孩子的“知识”远超出了父母一代, “争强好胜"的辩论有时成为他们“自大"或”建立自信“的一个必然途径。

10. 自私

孩子在很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自私行为, 尤其是在孩子成长的特定阶段, 他们在认知层面是“以自我为中心”为主的特征。父母需要了解根据自私程度的不同, 给与合适的解读, 千万不要总是用成人的要求来衡量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 容易放弃

逆商和韧性的发展是需要以在实际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为依托的。因此在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韧性之前, 容易放弃是一种相对正常的行为。父母需要做的是提供一个宽容的环境, 在他们跌倒处把他们扶起来, 继续前进。

12. 对外在形象十分介意

异常行为: 因为关心外形, 而饮食失调或做其他危险的事情来改变其外表。比如女孩子常常会有饮食障碍症。

13. 不愿意/拒绝做家务

孩子的天性是玩, 尤其是在目前社交媒体, 游戏, 视频等高科技媒体的"狂轰乱炸和无处不在的“新时代环境下, 让孩子主动做家务恐怕是难上加难。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在青春期之前就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

14. 与父母交流的减少 vs 与同龄伙伴/朋友交流增多

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 父母就需要考虑用一种合适的方式慢慢“退居二线"了。孩子的社交重心自然会向以朋友为主转变。这不是父母愿意还是不愿意的事情, 而是绝大多数情况下的一种必然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5. 做事优柔寡断

孩子从以依赖父母到自我独立去社会中生活的转型过程, 注定心中充满渴望, 犹豫, 兴奋与害怕的各种情绪。父母需要给予的是支持, 信心和鼓励。

16. 男女朋友关系/对性活动的好奇, 探索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 性活动本身是一种正常的行为。但由于人的社会属性, 又注定了在法律, 道德, 伦理的角度对亲密关系的“社会定位”。父母应该知道如何与孩子谈“性"这个话题, 而不是”谈性色变"。

关于更多育儿问题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