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文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西安上大学,平时和家里联系主要靠书信。

不过,转送书信需要的时间较长。如果有紧急事情,人们就会发电报。发电报按字数算钱,所以惜字如金,尽量用最少的文字表达要交流的信息,最节省字的电报就两个字“速回”。这样为省钱的电报会使收报人心神不定,他要猜想速回的原因,分析家里可能发生的事情。发电报和写信有时不能很准确地传递信息,比如那时交通不便,我们回家坐车只能到县城,从县城到家里还有几十里路,需要家里人骑自行车来接,但到县上的具体时间不好掌握,接的人来得不是早了就是迟了,这样既浪费时间,还耽误事情。

随着社会发展,通讯也在不断进步。大队部装上了电话,社员有紧急的事情可以让干部帮忙打电话。再后,座机普及,然后大哥大、传呼机、小灵通,还有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电话亭,一个一个地相继登台亮相。一些有电脑的人,利用博客微博交流沟通。即使你远在国外,但当家人打开你的微博或博客,对你的情况也会一目了然。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手机的不断普及,短信微信相继使用,特别是微信,文字交流、语音通话、视频通话、传送照片,瞬间即可完成,令人心花怒放。老母亲在世时,很幸运地见到了智能手机,她虽然不会玩微信,但喜欢看我们玩。当她在微信里看到孙子重孙的照片或是听到他们的声音时,眉梢眼角都是笑,有时还会让我们录下她的语音和孩子们交流。她看到儿孙们人手一机,打电话发微信,经常感叹道:“现在的社会真好。”常说现在的人太厉害了。我的一位老师八十多岁了,他说自从用上微信以后,觉得和天南海北的朋友像是住在同一个小区,说话方便极了。想见面,就发个近照或开个视频聊天。相距再远的亲人和朋友都如处一地,像是同在“地球村”。

微信成了人们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回想几十年前发电报写信的艰难,心里便有了满满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