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经过两年多的筹备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8月17日成立这也是龙岗区民生事业发展的一件大喜事公众号-城市更新信息局9月开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成立,郑仲煊教授任创院院长#医学院#大学 8月17日上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正式成立并举行首任院长任命仪式。国家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原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徐庆锋,深圳市副市长陶永欣、市政府副秘书长产耀东,龙岗区区长王策飞、副区长初庆等出席活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8月17日揭牌成立。在活动现场,王策飞表示,经过两年多的紧张筹备,如今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这张闪亮的名片上,正式加入了医学院的新名称,这既是学校健全学科体系的重要里程碑,也是龙岗区民生事业发展的一件大喜事,向着“龙岗市民在家门口上好学、看好病”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接下来,龙岗区将进一步完善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对接机制,加快推动协议约定事项落实,全力支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吉华医院)等合作项目建设,继续为学校创新发展提供坚强属地保障。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医学院选址在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园毗邻的神仙湖畔,占地面积2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首批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已于今年招收新生,并将于9月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启动大楼入学。随后,医学院将分阶段开设公共卫生、药学、护理学等专业,最终计划在校生总规模超过6000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的办学理念、目标、培养特色等也随之揭晓一起来看▼▼▼致力打造国际化医学体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由深圳市政府、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三方共建,借鉴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国际一流的办学基础和教学经验,充分吸收国内外医学院先进办学理念,积极探索深港融合的医学教育新模式,建立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建设项目效果图。医学院将充分发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三个诺贝尔奖科学家研究院与大数据研究院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的科研和人才优势,推动医工结合、医理结合和转化医学发展,致力于打造兼具先进医疗服务、高端医学人才培养和创新医学研究三大功能的国际化医学体系。国际化师资团队建设国际化的医学院,国际化的师资团队是重要支撑。师资方面,医学院通过全球招聘,引进海外知名医学院及医学研究机构拥有丰富医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的卓越人才组建教师团队。目前教学与科研队伍包括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教授、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教授和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教授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左)向医学院首任院长郑仲煊(右)颁发聘书。
活动现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创院院长郑仲煊颁发聘书。郑仲煊是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内科和外科医师学院会士、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士。郑仲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将立足深圳和大湾区,致力建成具备高端医学人才培养、先进医疗服务和创新医学研究等功能的面向未来的国际化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将跳出传统思路,建设一所面向未来的国际化的崭新的医学院,主要办学特色包括国际化办学模式、面向未来的新医科建设、植根本土的医教研体系和产学研体系等。学院将如何办学?国际化的办学模式方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与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一脉相承,既有相同的学术体制和学术标准,又可借助CUHK医学院、威尔斯亲王医院、CUHKMC打通医学人才培养国际渠道。同时,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将就临床教学体系、科研、研究生培养和临床医疗等三个方面开展国际合作,目前,已有近30家国际一流的医学院及医疗机构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达成合作意向。除了以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为标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还将融汇国际一流学院的办学优势,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多伦多大学等。面向未来的新医科建设方面该学院将重视学生数字健康素养,同时,将注重学科交叉来弥补传统医学不足,此外还会将人工智能运用于学科建设。植根本土的医教研体系和产学研体系方面将通过成立医学研究中心,与深圳共同打造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医学科研平台、医学成果转化平台、国际医疗合作平台、健康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拟建设肿瘤中心、创伤与急救中心、脑科中心、五官学科中心、内分泌与代谢疾病中心、全科医学中心、精准医学中心、生殖医学中心等医学研究中心,并利用医学研究中心加快建构深圳市的优秀医学学科群。还将通过建构吉华医院、龙岗区属医院及龙岗区社康中心联合体,探索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的样板模式,注重联合企业推动产学研转化。城市更新信息局关注微信公众号:城市更新信息局(了解深圳城市更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成立!9月开学迎新

经过两年多的筹备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

8月17日成立

这也是

龙岗区民生事业发展的一件大喜事

公众号-城市更新信息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开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成立,郑仲煊教授任创院院长#医学院#大学

8月17日上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正式成立并举行首任院长任命仪式。国家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原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徐庆锋,深圳市副市长陶永欣、市政府副秘书长产耀东,龙岗区区长王策飞、副区长初庆等出席活动。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8月17日揭牌成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活动现场,王策飞表示,经过两年多的紧张筹备,如今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这张闪亮的名片上,正式加入了医学院的新名称,这既是学校健全学科体系的重要里程碑,也是龙岗区民生事业发展的一件大喜事,向着“龙岗市民在家门口上好学、看好病”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接下来,龙岗区将进一步完善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对接机制,加快推动协议约定事项落实,全力支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吉华医院)等合作项目建设,继续为学校创新发展提供坚强属地保障。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

医学院选址在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园毗邻的神仙湖畔,占地面积2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

首批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已于今年招收新生,并将于9月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启动大楼入学。随后,医学院将分阶段开设公共卫生、药学、护理学等专业,最终计划在校生总规模超过6000人。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的

办学理念、目标、培养特色等

也随之揭晓

一起来看

致力打造国际化医学体系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由深圳市政府、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三方共建,借鉴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国际一流的办学基础和教学经验,充分吸收国内外医学院先进办学理念,积极探索深港融合的医学教育新模式,建立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建设项目效果图。

医学院将充分发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三个诺贝尔奖科学家研究院与大数据研究院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的科研和人才优势,推动医工结合、医理结合和转化医学发展,致力于打造兼具先进医疗服务、高端医学人才培养和创新医学研究三大功能的国际化医学体系。

国际化师资团队

建设国际化的医学院,国际化的师资团队是重要支撑。

师资方面,医学院通过全球招聘,引进海外知名医学院及医学研究机构拥有丰富医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的卓越人才组建教师团队。目前教学与科研队伍包括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教授、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教授和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教授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左)向医学院首任院长郑仲煊(右)颁发聘书。

活动现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创院院长郑仲煊颁发聘书。郑仲煊是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内科和外科医师学院会士、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仲煊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将立足深圳和大湾区,致力建成具备高端医学人才培养、先进医疗服务和创新医学研究等功能的面向未来的国际化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将跳出传统思路,建设一所面向未来的国际化的崭新的医学院,主要办学特色包括国际化办学模式、面向未来的新医科建设、植根本土的医教研体系和产学研体系等。

学院将如何办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际化的办学模式方面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与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一脉相承,既有相同的学术体制和学术标准,又可借助CUHK医学院、威尔斯亲王医院、CUHKMC打通医学人才培养国际渠道。同时,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将就临床教学体系、科研、研究生培养和临床医疗等三个方面开展国际合作,目前,已有近30家国际一流的医学院及医疗机构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达成合作意向。除了以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为标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还将融汇国际一流学院的办学优势,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多伦多大学等。

面向未来的新医科建设方面

该学院将重视学生数字健康素养,同时,将注重学科交叉来弥补传统医学不足,此外还会将人工智能运用于学科建设。

植根本土的医教研体系和产学研体系方面

将通过成立医学研究中心,与深圳共同打造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医学科研平台、医学成果转化平台、国际医疗合作平台、健康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拟建设肿瘤中心、创伤与急救中心、脑科中心、五官学科中心、内分泌与代谢疾病中心、全科医学中心、精准医学中心、生殖医学中心等医学研究中心,并利用医学研究中心加快建构深圳市的优秀医学学科群。还将通过建构吉华医院、龙岗区属医院及龙岗区社康中心联合体,探索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的样板模式,注重联合企业推动产学研转化。

城市更新信息局

关注微信公众号:城市更新信息局(了解深圳城市更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