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又来了。

前面,咱们看过了忧国忧民,温和派改革者范仲淹,今天咱们就来了解一位在北宋时期的重量级人物:王安石。对于王安石的争议,一直是两极分化,持续了近千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安石是个少年天才,据说他过目不忘,早早在21岁时候便考中进士,步入了仕途。一开始,王安石在地方任职,什么岗位都做过,并且都干得不错。再加上,他才华横溢,所以他的名气一天比一天大起来了,于是,朝廷就有想法招他进京为官。可是,王安石偏偏屡次拒绝了朝廷的邀约,并且常用的理由就是:京城物价太高,而且自己有老人需要奉养,实在不方便。当然,聪明人都能懂得,这些不过是他的托词罢了。真正的原因还是在于,王安石所处的时代,是宋仁宗晚期,看起来天下太平,可是问题很多,范仲淹曾经试图通过新政去改变,结果最终还是失败了。

王安石当然也深知这些问题,他也试图写信给皇帝宋仁宗提些建议。但是,他的所有建议都石沉于大海。所以,王安石当时的内心感受可想而知,就是悲凉和绝望。这,我相信,才是他始终不愿意入朝为官的最最重要的原因。既然在中央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那还不如在地方为老百姓踏踏实实的干些实事儿。我们可以来看一篇,王安石在这个时期的作品: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通过这首诗作,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是在等待,等待着一个时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时机在王安石40多岁的时候到来了,当时宋仁宗去世,宋英宗刚刚继位不久也去世了,年纪轻轻的宋神宗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宋神宗也算个热血青年,看着国家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自己心里也着急,想要做出些改变,但是苦于没有帮手。这时候,身边人有人举荐王安石,并且,王安石自己感觉到,是时候打破局面了,也就没再推辞。那么,这一老一少就组了个变法CP,开启了大变革的序幕。

很明显,摆在这组CP最面前的问题就是“三冗”问题愈发严重。并且,国库里也没多少存款了,没有钱,拿什么去强军和治国呢?这个时候的北宋,就像是一个垂死的病人,必须下一记猛药了。于是乎,猛烈的王安石变法就这样开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安石的变法涉及到了政治、军事、经济等诸多方面。为了去应对前面提到过的“三冗”问题,王安石一一推出了新政:

1, 面对冗兵: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

2, 面对冗官:改革科举、整顿太学、唯才用人。

3, 面对冗费: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

举个例子,青苗法就是,国家把钱借给农民,相当于贷款,但是利息比一般高利贷要低很多,这样一来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很多,既能打击放高利贷的大地主,又能让国家增收。其他诸如市易法、免役法、均输法等政策,思路也都类似,就是国家直接干预经济。无非最终希望达到富国、富民、强兵的目的。但是,现实中,由于政策在地方落地的时候,有些地方官一味追逐政绩,不考虑人民实际情况,而导致政策落地后变了味道,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也是由于变法,在当时很多人眼中太过猎奇,所以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并且,其中反对最为激烈的,就是司马光,对的,没错,就是那个砸缸的司马光。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个性倔强,于是朝廷里便分为了两派:新党变法派和旧党保守派。双方水火不容,相互攻击,演变到最后,两方之间已经不能正常的讨论国家事务了,纯粹的变成了相互抬杠。时间一长,执行不力、操之过急、用人不当、树敌太多等种种原因加起来,压得王安石喘不过气来。再加上老年丧子的悲痛,心灰意冷的王安石最终选择了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