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宋都退地赔5000万的事,引起了不小的波澜。8月10日在回复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公告中,宋都股份也回应了为什么退地这件事:由于合作方祥生控股在5月13日突然通知公司单方面表示不再参与本次合作,所以放弃了这块地。前阵子还有融创拿地找不到合作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拿地乱象

今年出台集中供地后,这拿地的瓜可是越来越新鲜,从来就没断过。

在首轮集中供地中,合肥、厦门等城市热点地块,开拍即达最高价,并进入摇号阶段。尤其是南方城市,多次出现10多家知名房企或联合体围猎一幅土地的现象;

在土地市场热得发烫的杭州,首批推出的57宗地块中,有41宗达到了封顶溢价,并启动了竞争自持,自持率最高的地块高达40%;

重庆平均溢价率43%,其中有22宗地块成交溢价率超过50%,最高溢价率达到130%;

在武汉,还诞生了首轮集中供地竞价轮次高达421次的地块,溢价率超100%,堪称武汉光谷“新地王”。

愈发严格的竞拍条件还催生了“马甲”大军。在广州土地拍卖市场上,位于黄埔军校小学的地块吸引竞拍的房企“马甲”达320家。在苏州,就在32宗地块竞拍前夕,有部分房企一天成立6家、10家甚至15家子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冰山之下

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土地市场是源头。

推出土地“两集中”的本意原是希望通过一次性集中大规模“竞地”,降低企业对住宅用地的哄抢,防止土拍的溢价,从而通过地价的稳定来带动房价的稳定。但是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集中供地反而让开发商更积极抢地,结果反而适得其反。

土地热度分化变成常态

热门城市的好的地块各大开发商都想要,自然是高溢价,好的地所有人都想抢,典型如重庆,在第一轮由于不限价的原因,溢价率水平高达43%;

再来说说比较冷门的城市:长春首次50宗涉宅地,有10宗撤牌、2宗流拍,流拍率达24%,是重点城市首轮土拍中流拍率最高的城市。不仅如此,长春日前已完成第二轮集中出让,流拍率更是高达38%,超九成地块底价成交,市场再度遇冷。

两极分化严重,好的地供不应求,差的地无人问津......

地价水平在上涨

这次集中供地的22个重点城市仅有少数城市成交地价不及去年水平,其余城市地价上涨表现依旧突出,尤其是合肥,地价涨幅居首,高达52%。房企拿地花的多,增加的成本要么从材料建筑配套设施里扣,要么只能涨房价用购房者来补这个口子。

摇号方式可能会引发二级市场变动

而在达到底价或溢价率上限时,通过摇号方式确定竞得人的做法,也很难保证公平。想要的企业拿不到地,有些企业运气好,一直没能拿到地。这可能催生土地二级市场使用权二次交易的活跃和房企合作的大量出现。

Top30房企斩获4成地块

因为拿地价格不断在抬高,这也是必然中的事情。有实力的头企抬价,其他中小房企自然拿不到好地。中小房企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打补丁 填漏洞

8月11日,青岛突然叫停原定于8月20日开始进行的土地挂牌出让工作。除青岛外,天津、深圳也都在近日宣布延期或中止原计划将于近期进行的土地出让工作。

紧急叫停第二次地块集中出让,就是担心市场太热,政府要调整土地出让规则,从而稳定市场。

来看看上海是如何做的:在首轮集中拍地采取“限价+一次性报价”的竞拍规则,设置了10%的溢价上限,企业拍地“近均价者”得,地价将被锁定在相对理性范围,从源头上杜绝了高溢价的可能性。

昨天还有一个重磅消息,相传自然资源部昨天召开闭门会议,明确二批次核心城市土地出让政策调整:

参与商品住宅用地竞买企业应当具有房地产开发资质;建立有效的购地审查制度;单宗住宅用地溢价率不得超15%;在达到地价或溢价率上限时,不以竞配建等方式增加实际地价;可通过竞一次性合理报价、摇号、竞更高更优建筑品质方式确定竞得人等。

那这次多地叫停集中供地,其实就是在打补丁,堵漏洞。

前段时间住建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司长张其光表示,将着力建立房地联动机制,推广北京市的做法,限房价、控地价、提品质,建立购地企业资格审查制度,建立购地资金审查和清退机制。

从控溢价再到控实际地价,利好行业利润向合理水平回归。

此外,对各大房企来说,这政策可真称得上是久旱逢甘霖。

地价降低,成本降低,对于房企来说,在这愈发严厉调控的下半年,也算是终于尝到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终于尝到了些甜头。

笔者:地产王者@亦歌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信息为作者亦歌独立观点,不代表地产王者官方意见,亦不保证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文中所述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本文版权为地产王者App所有,对本文保留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