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伴随着“通报”的释出,林生斌事件算是正式进入“常识阶段”。“通报”主要基于三个层面:其一、未发现林生斌参与保姆纵火案;其二、舆论想象力中“戏剧化人物关系”都是杜撰出来的(具体可参看“通报内容”)图景;其三、对于林生斌涉嫌偷税漏税、涉嫌非法公开募捐、诈捐”等情况正在展开调查。

要知道就“其一”来讲,属于这场风波的“核心追问”,而“其二”的存在,更多的趋向在于为“其一”找支撑,至于“其三”就属于“余波”,也就是“其一”如果不能把林生斌怎么样,也只能依赖“其三”找回基本的审视颜面。

说到底,这场风波的缘起是“再婚生女”,根本推动是“人设崩塌”。这种情况下,舆论层面就会基于对“人性之恶”进行无限放大,以至于将林生斌重新置入案情,也就变得更为可能,并且伴随着“戏剧化人物关系”杜撰的干扰,“立案调查”只能被强势推进现实。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就法理层面来讲,林生斌看起来有些无辜,但是从道德层面来看,“家暴出轨”(前岳父母)、“再婚生女”和“商业人设”所形成的反差,大概率注定他会经历这场风波。

只是就“通报”的结果来看,虽然舆论层面好像有些失落,但出于人性的考量,“未发现林生斌参与保姆纵火案”,这本身也是值得庆幸的事。毕竟其中还有三个孩子,真要是“杀妻弑子”的案情逻辑成立,这事真可成为泯灭人性的世纪案件。

当然我们相信在所有的案情揣测中,即便很多人对林生斌从始至终没有好感,但是人们应该还是想以搞清楚事实真相为主要目的,至于那些杜撰“戏剧化人物关系”的干扰者,自然是不应该的。于此当林生斌事件正式进入“常识阶段”后,这场风波也意味着走向终局。

平心而论,在林生斌是否参与保姆纵火案的追问上,其实最有发言权的还是“朱家人”,可无论是“朱家父母”(林生斌前岳父母),还是“朱家哥哥”,他(她)们除却在“出轨家暴”以及“财产分配”上有微词,并没有对“保姆纵火案”提出异议。

之所以这样讲,倒不是说“通报”释出前,林生斌跟“保姆纵火案”就绝对没有关系,而是就提出追问的行为,如果“朱家人”还没有表现出那么紧张,就说明舆论层面的强势追问,很可能就有杜撰的成分。

可即便“杜撰逻辑”已经被戳破,但是留给“朱家人”和林生斌的一地鸡毛却还需要他(她)们自己去承受。对于林生斌有“自作自受”的因果存在,这更多是之于“人设崩塌”而言的,而对于“朱家人”来讲,更多的悲苦还是之于朱小贞及孩子们的不幸离去。

另外舆论之所以会被杜撰出来的“戏剧化人物关系”带偏,就在于“杀妻案集合”对“人性之恶”存在无限放大的作用。可事实上,即便存在“杀妻弑子”的绝对极限案例,但是对于现实生活来讲,终归还是小概率事件。

因此对于“保姆纵火案”的再次涉入,只能说舆论层面因“杀妻案集合”变得越来越焦虑,这从极端信息冲击层面来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戏剧化人物关系”的想象力发散,更多的驱动还在于对世俗秩序的深恶痛绝。

想来也是很感叹,从“杀妻案集合”来看,基本上都牵涉家庭纷争,尤其是利益方面的勾连,或多或少都是存在的。这使得人们在复盘具体案情时,难免从利益考量说起,最后进入纷争的编织。这使得那些杜撰者们很容易见缝插针,成为围猎情绪的操纵者和引领者。

与此同时,在“后真相”的舆论氛围中,我们可以提出合理的质疑,可以进行适当的追问,可以对不道德行为施以批判,但是对于信息的释出,一定要进行严谨审视,要不然除却会对当事人造成严重困扰,同时也会造成舆论情绪的扑空,并会干扰到正常舆论监督的实践。

就此而言,“通报”中强调会对“杜撰者”进行调查确实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林生斌事件已经不只是关乎他一个人的问题,其中还牵涉他周遭的关系链条,并且还反映出舆论涉入的路径问题。从更抽象的层面上讲,这其实也是“旧案重捋”比较典型的具体实践。

所以即便“通报结果”和“舆论图景”不相符,也没什么值得诧异的。因为“舆论认为”和“舆论揣测”总是在变,是靠不住的。尤其在舆论共诉的情境中,这种变化更为靠不住。所以对于舆论追问来讲,不要总拿“扑空”说事,因为追问本来就不是为自己的想象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