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的“2021国际货币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参与主题研讨并以《后疫情时代国际金融格局的变化及影响》为题发表演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锡军表示,按照现在看到的资料和数据,就经济方面来讲,疫情对全球经济的运行方式、增长情况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导致全球经济的增长方式和动力出现了两极分化。世界银行在7月8日发布的全球经济预期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能够达到5.6%,这是80年以来全球经济出现衰退以后最快的增速,但值得注意的是,快速增长是由少数几个主要经济体的强劲反弹支撑和带动的,大部分的经济体可能并没有那么快的增长。可以看到,发达经济体的存量部分持续扩大,这次疫情可能会造成增量部分也在扩大,也就是说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量将快于新兴市场和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一个新的变化。但中国是一个例外,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我国今年的经济增长将达到8.4%,世界银行的预测是能够达到8.5%,这都是比较例外的情况,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没有这种例外。

IMF警告,经济恢复的不平衡,增长动力向少数发达国家集中所带来的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的拉大。而且这种不平衡不仅仅存在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在一个国家的内部也是如此。这种变化如果长期延续下去,对整个国际金融的格局会否产生影响?赵锡军认为,从货币地位来讲,国际货币体系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但是边际上面可能有一些影响。从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变化来讲,可能会进一步固化甚至强化传统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伦敦、纽约的地位会进一步强化,其他的市场可能进一步被边缘化和外围化。对于信息中介和市场影响能力而言,市场的话语权仍然保持了基本原有的格局。唯一有变化的可能就是国际金融领域里面创新的能力。中国可能是推动国际金融格局发生局部和边际变化的核心力量和核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