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中国一位讲历史特别有名的大学教授说过一个观点,历史没有真相,想要探寻历史的真相,推理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文物总是有限的,如果一件事只有一个有力的证据,那自然就很有可能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这个概念放到现在应该都清楚,一个人说的话不一定是对的,哪怕是司马迁这样的大人物,也有“不靠谱”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史记》记录的事情说是常识应该不过分,但就算是这么一个大家公认是常识的史书也被推翻过,推翻它的就是西晋时期出土的一本《竹书纪年》。

这事其实也不能怪司马迁,根据现在的记载,司马迁出生于公元前145年,让老爷子写公元前2070年之前的事确实有些难为他了。

这种感觉就好像让2021年出生的人去写公元96年的历史,难度确实很大,不过按理说人类有文字,文化可以传承,司马迁可以查历史资料啊。

不得不说,那个时候司马迁还真就没有历史资料可查,经历了秦国的大一统,秦朝之前的很多史书都已经被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甚至连文字都被统一,秦朝之前繁荣的中华文化被秦始皇进行了统一,过去的很多文字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失传,越往后,就算发现了过去的史书也就越难读懂了。

司马迁写出的《史记》在秦朝之前的历史其实让很多人感到质疑,其中就有非常著名的《韩非子》,对于尧舜禹的禅让制产生怀疑。

在西晋司马炎当政的时候就在战国时期的一个古墓中发现了这本《竹书纪年》,这个墓主人就是魏襄王。毕竟魏襄王是战国时期的国王,是在秦朝统一思想之前。

所以相比《史记》来说,对于上古时期的记载总归要准确一些。

就如秦始皇统一文字后,一切文字归为小篆,在《竹书纪年》中使用的就是当时战国时期魏国的文字,司马炎也是找了很多文字家才看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从战国时期到晋朝不过500多年,但在战国时期及以前,皇权对于文化人的制约比较少,写出来的文字也要更接近真实一些。

《竹书纪年》推翻了什么?

其实《竹书纪年》根本上就推翻了一件事,“尧舜禹”在位的上古时期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禅让制』。

因为《史记》的关系,当时有一大票文人都非常怀念上古时期,各个皇帝也都以尧舜禹类比,这种感觉就好像现在的手机都喜欢和iPhone对比。

但被《竹书纪年》揭开遮羞布后,尧舜禹的时代露出了真面目,大家原来都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三个上古皇帝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禹”了,什么“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都成了典故。大家的常识都认为舜看中了禹的人品,最终将皇位传给了他。

可是在《竹书纪年》中却明明白白讲:舜本来是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结果被禹给杀掉篡位。

那舜就是被尧禅让的吗?当然也不是,舜因为想要夺取皇位,将尧的儿子关起来,逼着皇位继承。最后甚至为了确保自己能继承天下,还将尧的儿子杀掉,以绝后患。

不过《竹书纪年》并没有完全否定常识认知,比如舜的确娶了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只不过所谓考察28年,最后禅让给舜这件事情并不存在。

尧本身是准备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只不过被舜抢先一步。

这本书的出土确实让大家瞠目结舌,但其实从西晋开始,《竹书纪年》的文字就已经开始流传,只是因为内容和“正史”差距太大,所以一直没有成为主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竹书纪年》符合逻辑吗?

因为这本书的出土,彻底颠覆了人们的认知,但其实《竹书纪年》更符合逻辑。

在西晋前一步的后三国曹丕时期,那时候还没有出土《竹书纪年》,但汉献帝“禅让”曹丕这件事也表明,禅让也许根本就不存在。

曹丕在当时也感慨“尧舜之事,吾知之矣”,这恰好和不到百年之后西晋出土的《竹书纪年》对上了。曹丕看着眼前的汉献帝,回头想想当年的“尧舜禹”, 就好像看到了上古时期的禅让,所以说出了这句感叹。

在中国历史记载上,秦朝是个分水岭,秦朝之前的历史不能说完全正确,但相对更接近真相。就如开头所说如,历史本就没有真相,我们只能通过推理和一些证据去佐证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既然尧舜禹那个时候已经有所谓的皇位,就不可能产生天下为公的场面,得到利益的人一定会想办法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而没有得到利益的人也会想办法抢夺利益,这些人性的部分才更加真实可信。

所以,按照逻辑推论,《竹书纪年》记载的“尧舜禹”时期相比《史记》更加可信, 不过这就是真相吗?不一定,毕竟战国也不过公元前457年~前221年,所以未来也许会出现新的证据来推翻这个事实。

如何看待新出土文物推翻常识?

其实新文物推翻历史这事常有发生,《竹书纪年》只是其中的一个拼图,我们有很多认为的观点都可能会被前人的记载推翻。所以在历史文物中,最有价值的东西都是带字的,因为能看到更多。

如果按照辩证的角度来看,这个事情没有终结,总会有新的东西来推翻旧的东西,哪怕是生活在当时的人记载历史也会有偏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竹书纪年》的出土确实给了《史记》一些挑战,如果哪一天发掘到更早的文字,那又可能会推翻现在的认知。

至少应该有一个共识,也许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历史常识” ,历史和常识本身就不能放在一起,因为历史并没有全部真相,新出土的文物也只能当作一些只言片语去支撑论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