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过分地说,它至今仍是中国顶尖的情景喜剧之一,它是中国电视系列喜剧的源头,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室内喜剧,它就是《编辑部的故事》,凭着六张嘴、几张桌子、一间屋子,拍了五个月收工,却风风火火了近三十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2年出品的中国首部电视系列喜剧《编辑部的故事》,故事的主角虽然仍然是知识分子,但是它已和《围城》中的知识分子,那种当头棒喝式的讽刺与刻薄不同,它以一种更为轻盈的调侃姿态,深入普通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针砭八九十年代的社会热点。

在《编辑部的故事》里,每一集都独立成片,每一集都有社会热点,而片中的六位主角则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不同主题事件的观察者、评论者和参与者。实际上,这是真正意义上中国室内情景剧的开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头再看《编辑部的故事》,它摆脱了带着“宣传口径”的基调,更加向着更随意和世俗的市民生活靠拢。

最重要的是,剧中六位调性鲜明而不再僵化死板的人物的演绎:谨小慎微刘书友、巧心钻营但时不时又正义感爆棚的余德利、满口马列主义,却挡不住庸俗自利一面的牛大姐老太太牛玉清、文青鼻祖,文艺多才又目空一切桀骜不驯的戈玲,以及人见人爱李东宝。

在当时,《编辑部的故事》播出后,就有人批判指出,剧中人物顶着编辑的头衔,却整天在办公室里“瞎贫”。却不知,这正是编剧王朔和总策划郑晓龙的意图,他们就是想要,以“小市民”们平民化的视角痛快淋漓针砭时弊,具有在世俗之下咄咄逼人的尖锐批判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我们才能在剧中看到了婚外情、江湖骗术、走后门、大吃大喝、商业贿赂、末世谣言等等一系列普通人耳熟能详的社会百态。

在充满强烈讽刺口吻的《吃不消》里,批判公款大吃大喝丑态的编辑却自己陷入了不断要用公款请客吃饭的怪圈中。

在《娶个什么好》中,张国立饰演的赵永刚是一个略显阴柔的大龄男青年,被妈妈拖着来到《人间指南》编辑部找对象,以极其暧昧的眼神和说话口吻不断挑逗李东宝,这怕是国产影视剧中正式出现的第一个同性恋人物。

赵永刚对着李东宝发的那顿关于“明枪暗箭”的牢骚,那种排山倒海波浪暗涌的口语所带来的压倒性气势,能直接让今天的年轻人破防:

长慢了心脏缺损,长快了就六指儿。好容易扛过十个月生出来了,一不留神,还得让产钳把脑袋压扁了。都躲过去了吧,什么小儿麻痹、百日咳、猩红热、大脑炎还在前面等着。哭起来呛奶,走起来摔跤;摸水水烫,碰火火燎;是个东西撞上,咱就是个半死。钙多了不长个,钙少了罗圈腿。总算混到会吃饭能出门了,天上下雹子,地下跑汽车;大街小巷是个暗处就躲着个坏人,你说赶谁都是个九死一生;大街小巷是个暗处就躲着个坏人,你说赶谁都是个九死一生;


好了,遭人嫉妒;差了,叫人瞧不起。忠厚了,人家说你傻;精明了,人家说你奸。冷淡了,大伙说你傲;热情了,群众说你浪。有钱是王八蛋,没钱是穷光蛋。走在前头挨闷棍儿,走在后头全没份儿。这哪儿是活着呀,简直是练了一辈子轻功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第20集《胖子的烦恼》里,为了帮助梁冠华饰演的,因为身材备受歧视的食堂王师傅减肥,李东宝跑到街头书摊,翻了半天二战集中营的书,总结出了减肥三大方法:不吃,不喝,重体力劳动。

结果一番折腾下来,王师傅不仅没瘦,还胖了半斤。最终放弃减肥的王师傅终于摆脱了他人的眼光,喊出了一句振聋发聩的“我胖我的,与你何干!”

最喜欢总结教育的陈主编,说起话来有理有据有节,不官僚,不官僚,满口没有仁义道德假大空,身上透出一种正气和大气,对手下的人宽严并济,每次他为编辑部收尾总结,紧接着,话外音响起电视剧的片头曲,“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

当然,最重要的是,《编辑部的故事》不仅捧红了葛优、吕丽萍,还把一个重量级人物捧到了前台,他就是冯小刚,正是通过《编辑部的故事》,他由技术人员转为创作人员,由此而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了编剧继而导演,最终定格为一个足以撼动影响整个中国影视圈的关键性人物。

之后,《编辑部的故事》又有两次续作,无论是1997年冯小刚的续拍,还是另起炉灶的《新编辑部故事》,无论是哪一个版本,都失去了对现实的针对性而流于口水化,完全不能延续原作的精气神儿。

三十年过去了,当《编辑部的故事》里的那些台词和片段在今天的社交媒体和视频网站上被重新传播,或许这本《人间指南》杂志远未过时。

本文由江南影视圈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每篇文章均有相应影视资源(上映),并且,想要看的任何电影,影视资源,关注点赞,转发收藏,私信或者在直接在评论区留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