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今年2月份以来,腾讯控股呈现出跌跌不休的走势。在短暂的5个月时间内,腾讯控股从775.5港元下跌至509港元左右,跌幅达到了30%。作为国内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腾讯控股的走势具有一定的标杆性影响作用,但在过去五个月时间里,以腾讯、阿里、百度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巨头企业开启了一轮杀估值的行情,多家知名互联网巨头企业的估值已经跌至了历史估值底部区域。

作为去年净利润增速高达71%,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增速达到65%左右的巨头企业,市场却给予了腾讯25倍左右的TTM市盈率定价水平。退一步思考,即使我们按照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净利润增速数据来看,仍然存在20%以上的同比增速,但市场却选择了悲观估值定价,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对中国科技巨头企业的投资非常谨慎。

一方面是A股市场对白酒、新能源概念给予很高的估值定价,另一方面却是对A股及港股的科技巨头给予悲观的估值定价,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性确实非常明显。从某种程度上分析,也反映出市场对科技巨头要求的严苛性,同时也因信息不对称的因素,导致市场资金的分歧态度明显,但从不少资金的投资态度来看,似乎仍在琢磨着政策监管态度松紧的变化。

虽然腾讯的投资业务一直有着中国版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称号,但对谨慎的市场来说,却并未给予腾讯的投资业务过高的估值定价。与之相比,市场可能更担心腾讯在存量业务、游戏收入以及用户增速等方面逐渐步入瓶颈期,于是也在资本市场中把这一种悲观谨慎态度发挥到淋漓尽致。

对腾讯来说,依然是目前国内最优秀的企业之一。但是,对腾讯控股而言,一来遇到部分业务用户增速的放缓压力;二来遇到反垄断与政策收紧的压力,其外延式扩张的模式可能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三来是商业价值可能逐渐让步社会价值,在科技向善的过程中,部分投机资金可能会对未来腾讯的盈利增速保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从虎牙斗鱼合并受阻到腾讯音乐反垄断压力的升温,市场对反垄断的压力产生出比较担忧的预期。但是,在市场悲观预期持续升温的同时,近期腾讯收购搜狗却获得了放行,这对腾讯来说,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其外延式扩张的模式未必受到过多的冲击,市场也对这一消息产生出积极的态度。受此影响,腾讯控股收涨近4%,港股通渠道也逐渐改变以往单边大额净流出的现象。

过去十年,属于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展成长的黄金时期。时至目前,虽然政策逐渐规范,但对互联网企业来说,仍然有着可观的发展空间。不过,从腾讯、阿里以及百度等科技巨头的市场表现分析,市场资金却选择了悲观的估值定价,甚至对这些科技巨头的投资逻辑进行重新评估。

站在当前的市场环境出发,如果企业处于高速成长期,年均扣非净利润增速达到30%以上,这可能会获得市场很高的估值定价,市场资金已经不局限于市盈率分析、现金流折现等方法为企业做估值定价模型,更可能通过PEG等指标为企业做估值定价。相对于其他企业,市场对互联网企业的估值定价则是更为开放,除了企业自身营收与利润增速外,还会关注到单用户价值以及用户生命周期等数据。

面对当前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形势,从反垄断到中概股监管收紧,在企业经历了一轮轮市场考验之后,市场资金对互联网企业,尤其是互联网科技巨头的耐心似乎有所动摇。多家科技巨头的估值水平已处于历史估值低位状态,这也是历史上非常罕见的现象。不过,在科技巨头承受着悲观估值定价的背后,市场更担心政策的不明朗预期以及企业原来的盈利发展模式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盈利增速与投资逻辑。如果从成长股变为蓝筹股,那么企业所享受的估值定价也会有所不同,当前的市场可能用蓝筹股的估值来为部分科技巨头进行估值定价,但对科技巨头的发展前景,也未必需要如此谨慎与担心。

可以预期,未来互联网企业的分歧会越来越明显,平台之间的竞争环境也会越来越规范,过去野蛮发展、疯狂烧钱的时代已经逐渐步入转折点了。紧随而至的,将会是更突出互联网企业的创新能力与技术突破,科技巨头们如何找出突破口,想必在科技巨头背后的优秀团队已经想好了办法。归根到底,未来投资科技巨头企业,依然是投资企业背后的核心人才与优秀团队,聪明人集中在一起,办法总比困难多,在市场资金对科技巨头不太友好的背景下,其实没必要过度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