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将军三连:“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

不必把将军“神化”,虽然在理论上,将军必然是要比士兵更为优秀,但这也是个体的差异化,而不是两个无法抗衡的级别,更别说将军把普通士兵当“砍菜”一样去战斗,这种画面并不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军事组织中,将军并不意味着“单兵作战”能力最强,反而是一种综合的因素来考核将军。

在古代能打的叫做“骁将”、“猛将”,也被统称为“武将”,而兵法和智慧超群的则是“智将”,实际上,在古代历史中,智将的地位永远都要比武将更高。

而集智与勇于一身的将军自古少有,若真的有这两种特点加身,那么这种将军,倒真的有可能以一当百,勉强可以稍微夸大地和别人说:砍普通士兵,就与砍菜一般。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对于将军的“定义”,就不是武力上的武断,比如《孙子兵法》中说到: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当时的观点普遍认为,要想当一个将军,除了智勇双全以外,还要有“信”、“仁”、“严”这三种品质。

这三个品质自然也是很好理解,就是诚信,一定程度的仁慈,还有一定的程度的严格。由此可见,所谓将者,不是靠能打、强壮来出头的,靠的是综合能力。

在战国末期,战国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身边跟随着一名叫做“朱亥”的“保镖”。

朱亥本是屠猪户,后来跟着信陵君抢夺兵权,解救赵国,在这个过程中,朱亥将掌有兵权的将领“晋鄙”给杀了。由此可见,将者并非最强,强者无止境,朱亥之流比比皆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历史记载中,真正意义上的“战神”人物,最早便是“项羽”。

项羽属于是自己上场能够以一当百,当智将也能与运筹帷幄。

在那个时代,项羽学的乃是“万人敌”,平时的锻炼是举鼎,由此可见项羽在乌江之畔的“神威”,不是胡来的,的确有迹可循。

可这样的项羽,靠的是什么“以一当百”?

靠的就是那股“狠劲儿”。

在战场上,人和人的“身手”有差距,身体素质也有差距,可是人的潜力是巨大的。

偶然的时候,潜力爆发,追平这种差距也是极有可能的。在乌江之畔,“霸王”已经是英雄末路,杀红了眼,大汉的士兵们对这样“不惧生死”的项羽感到恐惧,因此像被“砍菜”一样。

他们输的不是武力,不是身手,而是心理,在心理上,他们已经输了。

可霸王再强,最终也是力竭而败。

不过话说到这里,并不是要否认“将军”的确武力过人,在后世的发展中,除了文科的“科举”之外,还有一个影响至深的考试项目,那就是关于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举这个制度诞生于公元702年,这个时间点,正是武则天在位期间。武则天当年选将,有着自己的一套标准,那就是:

“或英谋冠代,雄略过人,总韩、白以先驱,掩孙、吴而得隽;或力能拔距,勇绝蒙轮,冒白刃其如归,扫苍璧而不顾。”

武则天的意思很简单,例如“冒白刃而归”、“扫苍璧不顾”,这里强调的,并不是这些武将要力能扛鼎,要以一当百,不是武力上的强调,而是“精神”上的强调。

她要求的将军们,是看见了刀刃不惧生死,继续拼杀,也不害怕杀人过多,得罪上天。

说白一点,武则天要的就是“战争机器”。

再之后,便是武举的“考试标准”。

在唐朝时的武举,考试标准还是比较完善的,例如骑射(骑马和射箭)是最为基本的,其次就到了举鼎和比武,这有些类似于“十项全能”,而这个考试的目的,也是为了选出“武功”基因较好的苗子。

就连“长得端正”、“谨言慎行”,这些都是武举的考核标准。

由此可见,当时的武举中,纯粹的“武”是不存在的,说到底也是一种综合因素的集合,这也是被视为将军灵魂核心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凡事也有例外,早在唐朝太宗以及高宗时期,就有一名传奇般的勇将,名为薛礼,他也就是后世人“演义”中津津乐道的“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

在唐贞观末年的高句丽战争中,薛仁贵横空出世,在战场上以一当百,杀敌无数。

薛仁贵的确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砍菜”将军,杀敌如砍菜,而且他还经常穿着白色战袍吸引敌人,最终凿穿高句丽军队的防线。

也是因此,薛仁贵被李世民极度重视,直到李治时期,薛仁贵都被视为武力值最高的战神。

然而薛仁贵和项羽一般,自古以来少有,众多将领,在面对敌人时,压根难以做到“砍菜”一般地容易地对付士兵。

除了这些战斗值“逆天”的将领,绝大多数、几乎所有的将军,都是靠“指挥”吃饭的,唯有一些抱着必死之心的人物,才会亲自搏杀。

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器越来越杀伤力高,虽然在宋朝之后,中原大地仍旧以冷兵器持续了数百年的光阴故事,但是一些军队的“武器”的加强,注定了不存在还有单兵能够在一定的巧合下,以一己之力击溃他人的军队。

而武举则是意味着自武周起,时代的特殊性在变。

统治者亦是希望将军的战斗力能够“规范化”,不再是带头冲锋,而能武的人才那就完全是武将,而若是有一定的战略智慧的,就会成为智将,这也是智将要比武将地位更高的根本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武举”这一个特殊的选拔渠道外,在古代的“武勋”世家中,他们有着历代传承的“武功”,但是武功的本质与“文化”的本质是一样的,具备着阶级性。说通俗些,那就是这些“知识”是不对外开放的,甚至仅在内部传承。

如此一来,一些“武将”的后人,的确能够“身手非凡”,有着过人之处。

比如东汉末年看,猛将确实不少,以数十骑断后的“燕人张翼德”、神勇的常胜将军赵子龙,他们其实都是有着“砍菜”一般砍敌人的经历,符合这种“超凡“武将的标准。

因为这种“武学”的壁垒,会造成士兵和将军在能力上、武功上的差异。

因为普通士兵往往都是平民百姓组成,他们没有专业的训练,在战斗时,若不是一哄而上,而是“单对单”,他们很大概率会败在对方将军的手下。当然,此事并不是绝对,也有着允许缓和的可能。

“身手”这种概念,有着常年累月的积累,更有着天赋的不同。

历史上也有着并非是武勋世家的“猛将”后人,他们就是因为身手超凡,于是被重用。但所谓身手,因人而异,杀敌轻松,未必是自己太强,也许是敌人太弱造成的感觉。

总的来说,将军和士兵,更多的差异逐渐变成了“智慧”和技巧上的差异,但却不是生命能量上的差异。

不存在说一个将军能够抵挡成百上千个士兵,即便能够做到,也可能是谋略上的优势以及资源上的利用,而且古代的大多数将军,他们都不是什么天生神力的天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把士兵当成“砍菜”一样,能达到这个境界的历史上绝无仅有,历史的一幕幕,看似是一个个人物的对垒,但实际上,更多的“小人物”才是历史的推动者。

而将军,也是来自于普通人,最终又超越普通人,可非要说他和普通人有太大的区别,那也是有失偏颇的,只能说,将军是普通士兵优势的集合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