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尿毒症,由于肾脏不能通过肾脏排出废物而导致血液中含有高浓度含氮物质而产生的一种疾病。尿毒症可以由损害肾功能的疾病引起,最后导致肾功能衰竭进入到终末期,并有很多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尽管统计口径各不相同,相关文献中报道的尿毒症发生率也相差很大,但即使根据最低的估计值计算,尿毒症对我们的影响也非常巨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尿毒症的病人数量逐年增加,病机复杂,治疗多以透析或肾移植为主

1、概述

随着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病人不断增加,也会让尿毒症的病人增加。现在估计中国有超过150万的尿毒症病人,每年新增100,000至150,000名新病人,中国的尿毒症病人的基数庞大且不断激增。据统计,引起尿毒症主要病因是肾小球肾炎、糖尿病、高血压和多囊肾病

由于肾脏组织不断损伤导致肾脏组织纤维化后就会恶化为尿毒症,最后整个肾脏功能接近丧失。在肾脏损伤最初阶段就会产生肾脏纤维化,这是一种病理生理改变,肾脏从健康到损伤,接着慢慢损坏,最后导致肾脏功能丧失。普通人的肾小球滤过率100~120ml/min,当肾功能低于50%可能存在尿毒症症状

对于肾功能逐渐丧失的人来说,尿毒症的发病没有特定的时间。尿毒症主要的治疗手段进行透析或肾移植,目前最合适、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给尿毒症病人进行肾脏移植手术,但是合适的供体通常情况下非常少,导致肾移植发挥的治疗作用非常有限。

供体的非常少只是肾移植其中一个限制因素,肾脏移植患者一定要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来确保移植的肾脏不会产生排斥。病人长时间服用免疫抑制类药物或相关激素类药物,不仅要面临沉重的经济负担,也会令患者抵抗力下降,甚至肝肾功能受损最后引发感染。

2、病机表现

由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很难治疗,几乎所有患者都担心它会进入尿毒症阶段。所有肾脏疾病最后都可能发展为尿毒症,但从概率上看,只有1-2%的患者进入尿毒症,而大多数肾病患者一生中从未患过尿毒症。依据是否存在特定的病因,肾小球肾炎一般可以分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两种类型。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具体的发病机理目前还不是很清楚,大部分观点认为异常的自身免疫导致了肾小球滤过屏障的破坏从而起疾病。继发性肾小球肾炎,是因为某种特定的疾病导致肾小球被破坏,一般有明确的病因。常见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有很多,最常见的有系统性红斑狼疮、高血压、糖尿病、过敏性紫癜等等。

临床上,肾小球肾炎又可分为急进性肾炎综合征急进性肾炎综合征、隐匿性肾炎或者急进性肾炎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是肾脏中肾小球一步步累积损伤引起的肾脏疾病。大多数情况下,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因不明确。病毒感染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导致慢性肾小球肾炎,甚至急性肾小球肾炎也可能导致慢性肾小球肾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是外周血中除了血浆、红细胞外具有单个核的一类细胞,常见的就是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这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含有很多的免疫细胞,通常用于人体免疫系统研究。目前细胞分析手段一般就是细胞膜免疫表型分析,以细胞膜的表面抗原特征为依据对细胞亚群进行检测或分选

白血病免疫细胞分型和T、B淋巴细胞分析、NK细胞等。然而,仅靠细胞膜免疫表型的分析还远远无法满足我们对细胞研究的需求,特别是某些细胞功能作用分析,因此细胞核内成分的分析就在这种背景中产生能反映细胞的功能变化以及作用特征。近年来细胞内检测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完善,细胞内检测已逐渐成为一个热点

研究表明,终末期肾衰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细胞因子、嘌呤P2X7受体以及微嵌合体在疾病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角度来研究尿毒症,可以间接地为探究尿毒症的病理学机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Hi-C用于检测染色体片段相互作用强度的一种技术。在这种背景下,为了揭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染色质的空间结构在尿毒症发生发展的病理学理论机,采用Hi-C技术,利用高通量分析尿毒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染色质空间结构的变化规律

02

尿毒症即慢性肾病终末期,三维基因组学有助于疾病的研究,需了解

自从人们认识到DNA是遗传物质以来,人们将研究焦点放在DNA序列是如何编码遗传信息。然而,当大部分的遗传信息就是我们常说的DNA序列被破解出来,慢慢地人们发现到DNA序列还有时还不能够完整解释基因组序列指导复杂生命的许多过程。

即使后面细胞学研究开始关注到细胞分裂期和基因载体的染色体,大部分研究集中在细胞分裂期中期的染色体行为及其形态功能,但却对细胞生命周期中不分裂时期的染色质的变化研究较少。实际上,DNA序列上的DNA录表达和它们所处的染色质环境的空间三维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

染色质由DNA以及少量RNA、组蛋白以及非组蛋白这些物质共同构成,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也是细胞各时期存在的方式。在真核细胞的完整的细胞周期中,仅分裂期以染色体形式存在其他大部分时间染色体都会变成染色质状态

真核细胞的基因转录大多数都在常染色质,转录翻译调控也是透过反式作用因子及各种转录因子对某些特定基因组连接或分离引发染色质三维结构的变化来实现这些调控。很多疾病都能观察到不寻常的染色质调节,这些调节导致遗传基因表达缺陷,从而引起疾病。尿毒症即慢性肾病终末期,具有高致病率和致死率同时也是全球性健康问题。

然而,目前它的疾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因此利用组学对染色质三维结构变异进行研究,比较正常人与尿毒症患者细胞核内基因组的三维结构,并且这些方法可能有助于分析不同人类疾病。三维基因组学是在三维空间结构上研究细胞核中的DNA序列在不同生物活动(例如基因转录,复制,修复和调控)中起到的作用。

在过去十年中,关于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染色质重塑对基因调控的功能影响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染色体领域概念和不断提出的相关假说为人们对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的染色质状态研究提供了另外一个途径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染色质在很多细胞现象中(比如复制,DNA修复,转录翻译甚至细胞凋亡)进行特别的调节,深入了解DNA序列三维空间结构和染色质三维空间结构信息对于我们最终清晰地认识相关基因表达调控具有重要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尿毒症可以由损害肾功能的疾病引起,最后导致肾功能衰竭进入到终末期,并有很多临床表现的综合征。进入尿毒症期后很难治愈,即使是进行肾脏移植也由于自身免疫的原因肾脏无法在体内长期共存,所以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早期诊治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