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所周知,马拉松是一项长距离耐力项目,“大运动量、大强度”的训练特点决定了运动员能否取得好成绩关键。

随着运动训练的不断创新与改变,从运动训练的角度出发,运动员对更高“运动训练负荷”的耐受能力,是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从运动生理的角度出发,采取不同的训练手段,安排不同的运动负荷可以给机体带来不同的刺激,这些负荷刺激,既可以使得运动员的机体产生有利于竞技能力发展和提高的变化,也可以使得运动员的机体产生不利于竞技能力发展和提高的变化。

所以,运动训练负荷安排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训练效果。换句话说: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训练负荷,不仅可以提升训练效率,更能避免“无效训练”。

〇 如何定义“无效训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的运动训练负荷是指在运动训练活动中,以发展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为目的,通过各种练习手段施加于运动员机体生理和心理的训练刺激。通常,运动训练负荷主要指“量、强度、频率”三者之间的结合。

通常,我们会把运动训练负荷大致可分为:刺激负荷和无刺激负荷。 刺激负荷是指超出常规训练负荷。如:标准运动训练负荷、集中运动训练负荷和递增运动训练负荷。

无刺激负荷则是远低于标准运动训练负荷,当无刺激运动训练负荷在训练中占的比例过大(超过30%),运动员的专项能力会持续下降,通常我们称为“无效训练”。

当然,对于中长跑运动员来说,无刺激运动训练负荷在日常训练中还是可以起到恢复性训练作用。如:康复训练初期、赛季调整期间等。

只要搞清楚不同运动训练负荷的意义和目的,了解刺激负荷与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无效训练”。

① 标准运动训练负荷

标准运动训练负荷指在运动员整个训练备战过程中采用等于或不低于过往运动训练负荷的基本运动训练负荷。

比如:董国建、彭建华、张德顺、李丹等现役中国最好的马拉松运动员,无论是冬训加大跑量,还是夏训提升强度,都是基于保持或高于原有运动训练负荷的基础上实施更大运动训练负荷刺激。

通常,对于大众马拉松跑者,在同等运动强度的情况下,月跑量300公里比月跑量240公里,相对更能给机体带来较好的训练刺激。

所以,单从为了提高运动成绩,大众马拉松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状态,逐年增加标准运动训练负荷,为生理性适应的产生提供必要的刺激。

② 集中运动训练负荷

集中运动训练负荷是指在周期训练过程中的某一个时间段加大运动训练负荷。集中运动训练负荷阶段的负荷量提升越大,机体刺激也就越大,用于恢复疲劳的时间也就会越长。

通常,专业运动员会在夏训、冬训或重大比赛备战期间,采取集中运动训练负荷训练模式,力求新的突破。

集中运动训练负荷强调在运动员身体状况良好,以及训练最系统、竞技状态较佳的时期尝试,但也要循序渐进,不能加量太猛,每周增加20~30公里左右为宜。

一旦感觉到竞技状态和身体反应由此前的“最佳状态”逐渐回落时(身体有疲惫感、训练欲望不强),就要降低运动训练负荷,并进行10天左右的恢复性训练。

大众马拉松跑友在冬训、夏训期间也可以采取集中运动训练负荷模式。比如:冬训期间强化“运动量”的持续积累;夏训期间强调“运动强度”的持续上升。

③ 递增运动训练负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递增运动训练负荷是指根据运动员运动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身体耐受能力的提高,在不同的训练周期持续增加运动训练负荷。递增运动训练负荷观点支持者认为,只有不断以运动员能承受最大运动训练负荷进行训练,或不断改变训练手段,才有可能实现运动成绩不断突破。

当前,世界马拉松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除了高科技装备外,很主要的一个原因是运动员的运动训练负荷越来越大。

2000悉尼奥运会女子马拉松冠军日本著名马拉松运动员高桥尚子的训练模式就是以“大跑量、大强度”著称,高桥尚子在备战悉尼奥运会期间,单次有氧训练经常跑40公里以上,间歇训练:2000米x10次。

当然,对于运动能力和训练环境都不如专业运动员的大众马拉松跑者,采取递增负荷模式还是要力量而行,不能急于求成,而且要重视递增负荷后的身体调整训练。

总之,根据马拉松训练特点,追求更高运动训练负荷耐受能力,将决定着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当然,运动训练负荷的合理安排和选择时机,将是运动员能否挑战和适应更高运动训练负荷最重要的训练原则。

所以,无论采取集中运动训练负荷,还是递增运动训练负荷,都要建立在运动员身体状态良好的基础上进行,避免大运动训练负荷给身体带来的伤害。

本文为98跑原创

文章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