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自己亲密关系中伴侣的判断似乎自然而然地发生,不论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亲密关系是否和谐,好像都是注定了的。人们很少意识到自己无论是幸福的亲密关系还是糟糕的亲密关系,往往都是通过自己选择和采纳的结果,那么有哪些方面会影响到亲密关系的和谐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种:伴侣的理想化。

我们大多数都希望自己的伴侣热情而诚信、忠诚而多情、俊美而活泼、富有而强大。人们对情侣的满意程度取悦于他/她接近这些理想的程度。但人们的现实伴侣与理想中的却总有不少差距,往往就会感到失落和沮丧,而不愿用心去经营伴侣关系,自己就很难建立和谐的亲密关系。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一种方法是建立对伴侣善意和大度的认知,突出他们的美德而缩小他们的缺陷。要以积极错觉来评价自己的伴侣,也就是尽可能用积极的眼光来描述伴侣。这种“积极错觉”来自于对伴侣现实的认识和理想化知觉的混合。并不是要忽视伴侣真实的缺点,只是认为这些小缺点不值一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像是我们的伴侣外表不漂亮,但有善解人意,做得一手好菜等优点,正因为看中这些优点,外表这一小缺陷就忽略不提。只积极地评价伴侣突出的一面,这样就会比旁人能更积极地评价伴侣,甚至比伴侣对自己的评价还更为积极。这样的积极看法是否有不良的后果取决于我们的积极评价与事实的符合程度,如果和事实完全不符的自欺欺人,积极评价只是自己凭空虚构令人期待的品质,这就注定要幻想破灭。

如果我们了解伴侣各方面的情况,却又能以一种善意而大度的积极方式来诠释,这样的“错觉”就对亲密关系十分有益。将自己的伴侣理想化,我们就会先入为主地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评价伴侣的行为,更愿意致力于维护好自己的亲密关系。如果我们心里认为自己能被如此称心如意的伴侣所爱,毫无疑问会增强我们的自尊,同样伴侣从我们的关爱感受到自己优秀,我们的高度评价也会提高伴侣的自尊,这样我们和伴侣之间就会有更多的关爱、信任和满意,亲密关系也就更和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保护自己免遭幻想破灭的聪明方法是:随着对伴侣了解程度的增加,不断地调整自己对理想伴侣的期望,这样对伴侣的期望标准就能切合伴侣的现状。因而,选择乐观地看待事物,认为伴侣已经做到最好,不断调整对伴侣的希望和标准以符合客观实际,我们就更加可能与当前的伴侣愉快相处。事实也是如此,人人都希望能被对方认可、美化自己,而作为回报,我们也同样会从伴侣那里得到同样积极、善意的认知评价,这就是双赢。

第二种:归因过程。

归因过程指的是人们对事情发生原因(特别是指人为什么做或者不做某件事情)提出的解释。归因能确定事件的起因,强调某些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的作用。也就是说人们的喜怒哀乐受到解释伴侣行为时所选择理由的影响。同样的一件事,对不同的人看来就会有不同的解释,而且这些解释的意义相差甚远,有人强调个体内部的影响因素,如性格、能力或者是努力等。而有的人则会强调外部的影响因素,如所面临的情境或环境的影响。像小孩学习不好,妈妈怪爸爸没好好教导,从不抽时间辅导学习,而爸爸则是怪罪于基因,孩子太笨,辅导也没有。这样是不是就同一件事,而父母给出的解释却相差万里。事件的原因可能稳定而持久,如人的能力外表等,也可能易变而短暂,如心情的起伏不定。原因还可进一步分为可控的,我们能管理和影响它们,或者不可控的,我们根本无法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如此,亲密关系的归因有三个普遍存在的相像:

首先:尽管伴侣之间有着深入的了解,仍然会受到行动者与观察者效应的强烈影响。就是说做某事的人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与对方没有参与的观察者对某事行为的解释完全两样。人们的缺点在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做不好的事情归因于外部原因,而对自己做得不错的事情则归因于自己内部原因。而我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又会正好相反,对别人所做得不错的事情归因于外部原因,而做得差的事情归于与别人的内部原因。就像在伴侣的双方,母亲在家带孩子,父亲上班,当下班回来看到晚饭还没做时,父亲往往就会责怪母亲,就带个孩子连晚饭都不做,整天都干啥了,父亲会觉得带孩子是件很轻松的是,而自己的工作才是辛苦的事。母亲则正好相反,觉得带孩子太辛苦了,就是因为快做饭是又哭又闹才没时间做,上班才是轻松的事,这样往往会导致彼此就会大吵一架。

这种偏差相当普遍,几乎人际交往的任何一方对彼此具体行为表现都有相当程度的共识,但在解释行为的原因时却可能各执一词,更糟糕的是,伴侣双方可能意识不到彼此归因上的这种差异,每个人都可能认为另一方会像自己一样看问题。如果伴侣有意识地去努力了解对方的观点,行动者/观察者效应就会减少,但很少会完全消失。最保险的策略是时常在心中提醒自己:即便是我们最亲密的伴侣也很少能真正理解你所有行为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尽管伴侣彼此之间有真爱,也可能表现出自我服务偏差,欣然地把成功归于自己,而极力推脱自己在失败中的罪责。事情顺心时人们很容易认识到自己所起的作用,而情况变糟时则喜欢寻找外部理由或怪罪对方。当双方如胶似漆时,则常常认为自己居功至伟,当双方反目成仇时,则认为自己仍无可厚非,全是对方的错。人们能估计到他人存在自我服务偏差,而看不到自己也存在,就是所谓的正人者易正己者难。

所以,伴侣们各自不同的视角使得自己能更好地开脱罪责,而不会同样地原谅朋友或爱人所犯的错误。他们还倾向于认为争执和冲突是对方首先挑起的,大多数人觉得自己很好相处,但对方有时难以忍受。这种知觉无疑影响深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一个普遍现象:伴侣双方总的归因模式能决定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幸福的爱人对伴侣的归因都是做出能改善关系的归因,认为伴侣的行动是积极的、刻意的、习惯的,还能据此推断出伴侣在其他情景下的行为,也就是说,幸福的伴侣对彼此的积极行为都通常给以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归因,他们也倾向于淡化彼此的过失,认为他们是偶然的、特殊的和局部的,因而,消极的行为都通过外部的、易变的、特定的归因而得到谅解。

通过这种归因方式,快乐满意的伴侣放大了伴侣的友善行为,而缩小了伴侣的冷漠行为,并且只要伴侣的不端举止的确仅仅是偶尔之失,那么这些善意的解释就能使双方愉快相处,但痛苦不满的伴侣反其道而行之,夸大了坏处而缩小了好处。不幸的伴侣做出了维持苦恼的归因,认为伴侣的负面行动都是故意的、习惯性的,而正面行动都是无心的、悠然的,所以幸福美满的伴侣常以君子之心来衡量彼此,从而能快乐相处,而痛苦不满的伴侣则以小人之心来忖度对方,那么不管双方表现如何友善都不能令人满意,即使苦闷的夫妻彼此示好,但双方都会认为对方的体贴只不过是消极常态中短暂的、不具代表性的片刻安宁,当善意被视为偶然的,伤害被视为蓄意的,亲密关系就很难得到满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种:记忆

人们对过去事件的记忆也会影响到亲密关系,尤其是对不愉快事件的记忆。人们常常以为自己的记忆是对过去事件的如实表征,但事实并非如此,人们更多的是重构性记忆,人们会用现有的信息对过去的记忆进行篡改和更新。例如当前幸福,人们倾向于忘记过去的不愉快,就是回忆也是回忆曾经愉快的事情,但如果当前不幸福,亲密关系在走下坡路时,人们就会低估过去的幸福时光,更多的会记起那些不快的瞬间。很多伴侣之间吵架都会翻旧账,就是这么回事,比如伴侣因为怀疑对方出轨而吵架,这时怀疑的一方就会挖掘出过去的某某事情来证明,这种情况下以前本来是一次正常的外出,往往就会被说成是约会的证据之一,从而加深矛盾。

第四种:关系信念

人们还带有着人际关系的固有信念步入亲密关系。如浪漫主义信念,浪漫主义者认为爱情应该是选择伴侣最重要的依据,他们认为:(1)与伴侣的爱情是完美无瑕的,(2)每个人只能有一个完美的真爱,(3)真爱能克服一切障碍,(4)一见钟情是可能存在的。这些浪漫信念显然能为刚建立的亲密关系增添一抹玫瑰色彩,浪漫情侣比不浪漫的情侣体验到更多的爱意、满足和承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削弱,现实生活中亲密关系很少能满足这么高的期望。但至少浪漫信念看起来相当有益,而其他一些信念则显然有害,那些观念有害呢?应该警惕一下六个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争吵具有破坏性。争吵就表明伴侣爱自己还不够深。如果彼此深深相爱,就不会发生任何争执。

2、读心术很重要。真正彼此关爱的伴侣仅凭直觉就能知道对方的需要和偏好,根本不需要告知对方自己的所思所想,如果必须告诉伴侣自己的想法和愿望,那只能说明伴侣爱自己还不够深。

3、伴侣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一旦亲密关系变糟,就无法得到改善,如果爱人曾伤害过你,毫无疑问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你。

4、每一次的性生活都应该是完美的。只要爱情是忠贞的,每一次的性生活都应该是神奇美妙、令人满足的,伴侣应该经常渴望并为性生活做好准备。

5、男人和女人就是不一样。男人和女人的性格和需要非常不同,很难真正理解对方。

6、美好姻缘天注定。根本无需努力来维护美满的夫妻关系,夫妻要么彼此脾性相投、快乐到老,要么格格不入、争执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上这些观点都是不切实际的,如果争吵的确发生,伴侣之间争吵总是难免的,那么持以上观点的人就会认为事态极其严重,任何争议都意味着他们的爱是不完美的,更糟糕的是,当亲密关系出现问题时,持有这些观念的伴侣并不会采取建设性的行动来改善关系,由于相信伴侣不会改变、真爱天注定,他们就不会设法去解决问题,而只会逃避问题,他们更愿意结束不幸福的亲密关系,而不会努力去修复亲密关系。

以上这些观念也可统称为宿命信念,这些信念认为伴侣要么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婚姻生活注定幸福美满,要么不是冤家不聚头,婚姻生活注定痛苦悲惨。宿命信念从僵化呆板的角度来看待亲密关系:如果伴侣双方注定要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那么在相遇的那一刻他们就知道了,他们不会碰到任何疑虑或困难,一旦两个梦中情人相遇,就必然有美满的未来,但可惜的是这样的爱情只出现在小说电影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想亲密关系幸福,我们应该遵守的是成长信念,幸福的亲密关系是努力和付出的回报,伴侣之间一起努力战胜挑战、克服困难,良性的亲密关系就能逐渐建立起来。我们应该坚信,只要彼此付出努力,几乎任何亲密关系都能取得成功。

不同的关系信念会引起不同的结果,如果夫妻发生争吵或者伴侣偶尔犯错,持有成长信念的人更忠于自己的亲密关系,更乐观地相信任何伤害都能得到平复,持有成长信念的人还能心平气和地讨论爱人的缺点。相形之下,持有宿命信念的人一谈到伴侣的缺陷就充满敌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五种:期望。

人有所期望本来应该是好事,但如果期望用错了地方,就有害无利。当人们期望他人做出某些特殊行为,即使这些期望一开始是错误的,后来却能变成现实。这就是自我实现的语言,指错误的期望最终变成现实,因为它会诱导被期望人的行为,从而使错误的期望得到实现。这也就是知觉的力量,因为预言中的事件之所以发生,只是因为人们期望它发生,并且被期望的人就像所期望的那样去行动。

现在算命的少了,在以前算命还流行的时候,就流行着一句话,算福福不灵,算祸祸准至,这就是知觉的力量,就我亲历的,我一堂伯,本来身体倍棒,结果有次找算命的测了下,说他一定过不了56岁这个坎,越是临近这一年就越愁,特别是在56岁这一年中,愁来饭都吃不下,身体看着瘦下去,又没啥病,最后几个月甚至后事都交代清楚了,不过最后还是熬到了57岁生日,等生日一过,马上就好转,饭量增长又能下地了,最后无灾无病活了七十多岁,如果他不去算命,不相信算命,就啥事都没有,但一算事就来了,这也就是期望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亲密关系中也是一样,当我们对伴侣的期待是一个忠诚的人时,我们就会毫无保留地相信对方,从而对方也能回报以相同的信任,彼此就能和谐相处,但反过来我们总是怀疑对方的忠诚,那么我们就会处处小心谨慎,处处考验,这样就会导致关系不够亲密和谐,当伴侣对亲密关系感到不满意时,往往就容易产生背叛,当最终背叛产生,我们就会觉得自己的期望是对的,这一切都是对方的错,而从来不会考虑这一切没有自己期望的推动就不会发生。

所以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不能过于敏感,长期持有乐观主义的人,即总是期望好事发生,这类人往往比那些不太有希望的人享有更满足的亲密关系,因为他们的积极期望对伴侣关系有所裨益。总之,对伴侣的知觉、做出的归因、带入新的人际关系的信念和期望等因素,对随后的人际事件或许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彼此做出的评价也有影响,同悲观主义者相比,期望他人值得信赖、慷慨大方、充满关爱的人会发现对方对自己的确很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六种: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也就是我们对自己形成的评价,觉得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觉得自己是个高自尊的人,那么我们对自己友好的搭讪常常信心十足,预期他人会热情回应。而低自尊的人则不太确定自己是否讨人喜欢,因而怀疑自己的人往往也会怀疑自己的亲密关系,其亲密关系一般不如高自尊的人安全。

但自尊只是更宽泛的自我概念的一部分,自我概念包括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全部信念和情感。我们的自我概念包含广泛的自我了解和自尊,自我概念的所有组成部分都和我们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社会交往中,自我概念具有两种不同的功能,一方面,我们从他人那里寻求能提升自我概念的反馈,这将使我们相信自己是合乎他人心意、有吸引力、有能力的人。我们都喜欢听到关于自己的正面信息,并设法与那些能帮助我们树立正面自我形象的人保持联系。另一方面,如果听到与自己信念矛盾的信息会令人不安,所以我还需要能支持自我概念的反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我们选择伴侣时,我们都会选择那些支持我们现存自我概念的亲密伙伴,不论自我概念是好是坏。自我概念对人们选择亲密伴侣具有导向作用。他人的赞许和接纳令人愉快,但在长期的亲密关系中,人们更偏爱能确证自我认知的反应,这就意味着虽然大多数人对那些赞美他们的伴侣感到很满足,但具有负面自我概念的人不会这样,他们觉得能证实自己糟糕的自我概念的伴侣更了解自己、感觉更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