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用成年人的理智行为,改善家族传递

为什么性格缺陷会在家族里重复出现?

难道家族命运是不可更改的吗?

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一句俗语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遗传特性使得我们出生就具有人类的特征,我们与父母家人,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似程度,也远远高于外人。

在前面的解读中,我们已经分析了后天的养育方式,才是决定个体性格特征的真正原因,包括言传、身教、身份认同,对孩子采取的虐待和关爱态度,都决定了我们与父母长得越来越像。

当父母工作认真负责,对待朋友真诚仗义,对待家人充满爱心,勇于奉献;我们的下一代也会与父母一样。反之,当父母的养育是消极的,我们就可能成长为与父母一样的人:情绪暴躁,自私自利、鼠目寸光、睚眦必报。

难道子女就没有办法改变,跳出与父母祖辈一样的命运吗?当然不是!

这一点,本书作者奥利弗·詹姆斯以自己的患者艾米家族的真实情况作为案例进行了阐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世纪初,艾米的曾外祖母认为新生的女儿,也就是艾米的外祖母长相丑陋,经常在婴儿脸上罩上头巾。其实,艾米的外祖母只是早产儿,长相并不丑。曾外祖母产生这种想法是因为出生贫寒,怕遭到别人羞辱,以及自己在社会上没有吸引力的折射。无知的曾外祖母把自己的厌恶感情传递给了艾米的外祖母。

40年代,艾米的外祖母生下了艾米的妈妈,外祖母认为艾米妈妈是一个非常难对付,难管教的孩子。70年代,艾米出生,遭受了一样的嫌弃。2006年,艾米自己也做了母亲,女儿情绪多变,经常发怒。一家四代母亲,都受到女儿的折磨。几位母亲都认为,女儿难相处,是女孩自身的缺陷,小时候自己虐待母亲,现在女儿也虐待自己,是因果轮回。

好在艾米找到了心理医生,也就是本书作者奥利弗·詹姆斯,希望改变这一世代相传的模式。

作者分析后认为:正是几位母亲自己的唠叨,攻击以及身体虐待等行为,才让女儿变得过于敏感,暴躁不安,而女儿长大后又成了另一个自己。其实,母亲才是有问题的那一个。

研究表明,即使是最难以应付的孩子,母亲也可以想办法改变,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理智的行为,让自己不受情绪的控制。

任何时候,我们都处于三种不同的基本模式,三种模式对应的是三种行为。

一是父母模式,我们会模仿父母的行为。

二是成年人模式,能够让自己与情绪分开,用客观角度看待自己所处的情况,也就是用成年人的理智,控制自己的行为。

三是孩子模式,会受到幼儿时期相似经历的控制,虽然已经长大成人,仍然会重温当时的场景。

这三种行为中,除了第二种成年人行为,其余两种都是不成熟的、应该抛弃的行为。

理论上来说,大家都知道应该选择正确的那一个选项,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常常会做出错误的选择。比如,大家都在超市里安静的购物,你的孩子为了一个玩具,突然间大喊大叫,赖在地上不起来,非要你马上就买。遇到这一情况,你是如何处理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的这种行为,开始会好言好语相劝,家里相同的玩具好几个,不能买。孩子不听,依然赖在地上,三句话过后,你怒火中烧,觉得大庭广众之下很没面子,一边用提高八度的声音教训孩子,一边拉起地上的孩子就往外走,不管孩子的哭叫,只想赶快逃离现场。后果是,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大,你也越来越烦躁不安。

作为家长,遇到此类事情,不能先着急,要保持冷静,先给自己按下暂停键,避免陷入愤怒、失望的情绪中,然后给孩子也按下暂停键,让孩子从哭闹的情绪中走出来。

如果做不到,可以在心里默默的从1数到10,忍住胸中呼之欲出的怒火,想办法让自己像一个理智的成年人那样,把自己与情绪分开,用客观态度处理自己的当前状况。

如果你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你与孩子之间的对话,语速与音量都是正常的。通常来说,孩子也会照着你的样子做,很快平静下来。

艾米发现,采用成年人模式对自己的帮助很大。每当发现自己要开始唠叨教训女儿的时候,她就转换为成年人模式来阻止这种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