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历史故事表面,从宏观的社会视野来讨论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

更多文章尽在“启蒙时代的余孽”,喜欢就点个赞、加个关注吧!

1868年是日本史上的转折年代,在这一年,刚刚即位的明治天皇在倒幕派军队的帮助之下,击败了掌握日本最高权力200余年的德川幕府,重新确定了天皇制。

也是在同一年,明治天皇颁布了新政府的政治纲领《五条誓文》,并在其中表示。新政府要对封建旧制度进行改革,并积极向西方学习。于是,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的日本开始了现代化历程,由一个蕞尔小国踏上了角逐列强之位的道路。史称明治维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71年,明治政府派遣岩仓具视、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等重臣前往美国和欧洲各国。使团名义上是为了修改条约,实际上是让使团去先进的西方国家考察现代设备和制度,以便制定日本日后实行的是维新政策。

使团成员回国之后全面主持朝政,开始推行一系列现代化政策,其中三项政策最为重要: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正是通过这三项政策,日本才能完成国力的迅速提升,成为世界上列强之一。

殖产兴业

先说说这殖产兴业。此政策的要义是运用国家政策和国库资金,建立起一批国营的工厂和企业,以此实现在短时间之内大幅度提高日本商业和工业能力的目的。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日本政府推出了大量配套的政策。殖产兴业需要各部门进行协调,因此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领导机构,在各部门的合作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1870年,日本成立了工部省作为殖产兴业的核心机构,令其接管全国各地开设的矿山和工场,并积极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73年,日本政府又成立内务省与工部省配合。内务省的工作是用国库资金创办。尼绒厂、纺纱厂等民用工业,并让这些工程起示范作用,鼓励民间投资创业。

到了1880年,日本政府将所有官营企业转让给与政府有密切联系的民间人士。这些民间商业人才在经营企业方面比政府更加胜任,在接受原国营企业后,日本的工商业获得了更加迅速的发展。

文明开化

明治维新除了要增强日本的“硬件”之外,“软件”方面也不能落后。日本人很清楚,要想改变日本积贫积弱的现状,就必须要对封建社会的任何角落进行大刀阔斧式的改革。于是,为了促进日本在文化方面的现代化,日本政府推行了一系列被称之为“文明开化”的政策。

文明开化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教育改革。民治政府特地成立文部省,建立了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现代学校体系,并努力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初等教育,让全体国民掌握生存所必要的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政府的举措之外,日本的思想界也自发在民间推行文化方面的改革。1873年,日本的社会名流成立了文化社团“明六社”,其目的是研究和传播西方民主思想。此后,明六社成员创办了刊物《明六杂志》,向民众传播各种新生思想,并建议他们抛弃旧有的封建观念。

富国强兵

有了殖产兴业的钱,有了文明开化的思想基础,明治政府就可以进行维新的最终目的——富国强兵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是取消旧的军制,建立新的军制,其领导者是日本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山县有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常备军。1872年,民治政府颁发征兵诏书,使用从公民之中征召的新军来替换封建贵族出身的武士军队。

1878年,明治政府还颁发了《军人训诫》,要求军人把天皇当作神来崇拜,并且以提倡忠君、绝对服从、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作为军人的行动准则。

富国强兵政策加强了日本的军事能力,但也让日本走上了一条军国主义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