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又到了毕业季、求职季。最近一部职场观察类综艺《闪闪发光的你》引起了我的注意。

证券行业向来以工作节奏快著称,而在上周五的节目中,8个来自海内外名校的高材生却因为“分组问题”而拖延了将近30分钟,直到最后一刻才把分组名单的邮件发给导师。

8人分成2组,为啥还这么费劲?我来带大家认识一下这其中的原委。首先是一个女生表达出自己想要和谁一组的意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紧接着大家都开始纷纷表示想和谁一组,此时出现了“小团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到8个人分别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之后,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发生了:斩不断、理还乱,分组陷入链式僵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个链条中,相对处于边缘的申紫豪甚至发出了“不如我去卖墓地”的感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抱团”现象,在职场中并不少见。节目组透过这样戏剧化的一幕,正是折射了真实职场的冰山一角。

抱团的原因多种多样,或出于情感的共通、个人的喜好、利益的衡量,或是制度和机制的必然产物。无论哪种原因,“存在即合理”,但是,“抱团”真的能让我们的工作效率提升、得到想要的工作机遇吗?

今天,就来和大家谈谈,我是怎样看待职场中的“抱团”现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三种“抱团”方式,你中了几个?

1.取暖型抱团

“抱团”取暖,这几乎是所有职场新人都必经的一个阶段,往往也发生在同期进入公司的一小撮人当中。

你们面临着一个虽然人过中年但依旧会为员工没有及时回复工作信息而抓狂的上司,劈头盖脸的训骂中,三言两语你来我往的劝慰里,你们就建立了风雨同舟的同壕友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们共享着一套糊弄学的话术、看到什么给领导捧场的表情包第一时间分享给对方;在中午一个半小时将将能喘口气的休息时间,你们也会相约公司楼下一家完美避开了所有领导都不屑去的“沙县小吃”,噢,也可能是“兰州拉面”。

尽管小饭馆里人声嘈杂、喧嚣鼎沸,但你仍然坚信,这就是你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在这里你摇身一变,从一个逆来顺受只会挨批的菜鸟,变成了大谈情商与语言艺术、管理制度、公司文化的大批评家。当然,还有绕不开的上级。

“欸,你注意到没?×总今天开会喷的香水我差点没忍住打喷嚏,味儿也太冲了!”

“×姐周末去接的假睫毛笑死我了,像把刷子一样,我脚趾都要替她扣出一栋别墅。”

“嗐,我们真的不能被pua,说什么躺平可耻,不就是想让我们免费加班嘛!”

上级自己可能也没想到,工作之余,饭桌之上,他竟然也是你们谈论最多的人!

取暖型抱团并不可耻。从象牙塔到迈入职场的过渡阶段,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遭遇到社会的毒打,远离亲朋的漂泊感、不知未来如何发展的焦虑,都证明我们确实需要有这样几个人,为我们提供情绪价值。我把它称之为学生思维在职场中的延续。

而职场中真正的成长,或许就是从你的同期同事离职开始的。

2.偏好型抱团

“偏好型”抱团,已不再将人际关系和情绪价值放在第一位。你有了初步的积蓄,有了几年的工作经验,也经手了几个项目,为公司谈成了不少客户。

你已经很久没进那家沙县小吃了。11:30打开饿了么,轻轻点一下“再来一单”,12:00就着黑咖啡,轻食随便扒拉两下,午饭草草了事。但要问你孤单嘛?我想你的回答是否定的。

即便一个人吃饭,你仍然有自己的小团体,这些人大多都是你的team partner:你们的“团建基地”在会议室、在置顶的微信群,在排得满满当当的to do list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年职场的历练已经让你的工作风格初具雏形,职场中时间就是金钱,深知这个法则的你,不愿意再将时间倾注在与他人的磨合上。你开始自动那些边缘化与你脾气不合、对你工作毫无助益的人。

我能理解这样的行为。职场追求效率,人在这样快节奏的环境下,很难像处朋友、找对象一样,给予同事更多的磨合时间。但是别忘了,人身上的闪光点不是扫一眼就能摸透的,很多时候我们过于追求效率,反而忽略了那些被我们排挤在外的人或许正好有团队缺失的某种价值。

不妨尝试着给自己、也给他人几次机会去试错,去搭建跟彼此的关系。有些时候跟不同立场、岗位和性格的同事交流共处,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站队型抱团

在美国,抱团是“办公室政治”的一个常态;在中国的职场中,抱团有了更接地气的表达:“站队。”这些术语更加印证了一句老话:“基层看能力、中层看站队、高层看政治。”

站队,是抱团的plus版本。不同于前两种模式中的主体和对象,站队型抱团大多是平级的同事。站队,更直接反映的是我们和上司之间的关系。用中国的官场术语来讲,就是派系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让我想到后台曾收到的一位猎人留言:小伙子自述是一名刚进入律所的实习律师,律所为他指定了一个师傅专门带他。由于业务能力不错,人也踏实,所以别的律师也想要把他收入麾下,于是他夹在两个领导班子中间,左右为难。不知道到底该站谁?

这就涉及到典型的站队问题,显然这个年轻人还很稚嫩,并不能对律所中的权力构成和人脉网络梳理清楚,而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地选择去站任何一方,都可能是个致命的错误。

02

同事≠朋友,别做职场无用功

无论是以上哪种抱团模式,都反映出我们的一个深层焦虑,那就是,我们太过于看重职场中的人际关系了。所以哪怕有时候意见不合、性格不投,我们也会强行地融入一个小团体。潜意识里,我们是如此害怕落单。

抱团能给我们带来安全感不可置否。但有时绑定得太紧,容易变成绑架。

想想你是否做过这些事:你花费了大量时间跟同事聊办公室八卦、共同吐槽上司、不惜大谈自己的私人秘密,以此来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更甚者,面对同事帮忙的要求,从来不敢拒绝,怕得罪了对方。

这就是抱团带来的负面效应,有些人过于依赖职场中的人际关系,那必然就会被其反伤。其实我们只要明白,职场中能成为“朋友”的人实在少之又少,我们要做的,是学会友好,而不是讨好。

在职场高分韩剧《未生》中,男主角张克莱是一个只有高中学历、除了下围棋别无所长的职场菜鸟,凭借走后门进入外贸公司的他一直遭到其他同期实习生的质疑和排挤,对待上级提出的本职工作之外的按摩要求也一味服从。

在一次和同事的谈心过程中,他终于吐露自己内心的困顿:他会记下每一次棋局的胜负,并分析失败的原因。现在虽然不下棋了,但他把每天的工作也都当成棋局,工作就是跟各式各样的同事和上级下棋,而作为新人的他。每一次开局都意味着让子。围棋中的让子是高手让低手,怎么到职场中,反而变成了新人要对老人处处退让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将围棋精神照搬到职场中去的张克莱

这犯了一个多么机械的错误!围棋是单打独斗、个人能力较量的战场。而职场人际关系交织复杂,仅仅是剧里描述的职场众生相,单单一个你进我退、高下立分的棋局又怎能概括?

此时的张克莱虽然已经明白职场中的人际关系是他必须要经营的,但他采取的退让和讨好的方式,让自己在职场中走了不少弯路,表面上看起来他和同事的关系更亲近了,但其实并没有与他们建立真正的联结。

我所说的与他人的真正联结是工作带来的思想碰撞、观念交流。不少女孩们在职场中扮演着“便利贴女孩”的角色,同事觉得你是老好人,但只会请你帮忙做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活,上司觉得你很踏实,但往往有晋升机会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也不会是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学会和职场中接触到的人保持一定的情感距离吧!我们的职场奥义第一位永远是工作效率、工作能力的提升,人际关系只是助力,千万不要舍本逐末,跌入抱团的陷阱。

03

比起抱团,个人成长才最重要

我们在经营人际关系时,习惯向外求:求资源,求渠道,求关系,但往往把自己搞得很累,还收效甚微。而深谙职场法则的人,习惯向内求:放弃90%的无用社交,转而全力提升自己。最大的人脉,就是一个有价值的你自己。

回到本篇开头的综艺中,两大小组的划分最终以一个男孩的妥协而尘埃落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希望和自己有好感的女孩一组,到变成只要她能当组长就好,这固然是节目组巧意安排的粉红泡泡。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林鹰谷的妥协并不是基于退让,作为目前几个实习生中的第1名,他有足够的底气和自信,相信自己被分配到哪一组,都能发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我在此强调个人能力的重要性,并不是说鼓励你们在职场中单打独斗,如果有一种方法,能在实现个人成长的同时,捎带着就把七七八八的人际关系搞顺畅了,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在我的第二本书《30岁顺势而为》中提到的“A+UAF”原则,或许是个不错的破题思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我们当然要充满激情地对待自己的份内工作,提升我们所在岗位的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能力是硬通货,是我们在职场中的立身之本。

其次,人际关系的本质在于“等价交换”:当你自身的价值被所有人看到,那么自然会有人向你示好、靠拢、抛出橄榄枝。在团队合作中,你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有没有做到以下几点:

有没有发挥自己的优势,替别人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

有没有多抽出一点时间,掌握关于这个团队更宏观、更全面的信息?

有没有尽你所能,去承担团队里更多的责任?

我提倡大家在团队合作中要培养大局意识、勇于承担更多的责任、将自己的优势和别人的长处结合、去共同推进工作流程,完成一些枯燥又繁重的工作任务。

这个过程,既使你获取更多资源、信息,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同时也告诉同事和上级,你是一个关键时刻不掉链子,能扛得住事儿的好伙伴。

要记住,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永远是第一要位的,如果你的公司有一位你很欣赏的同事、或者很敬佩的上级,永远不要企图用“抱团”的方式就能完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目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利益,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是非,有是非的地方就有纷争,有纷争的地方就有派系,有派系的地方就有政治。

我们谁都无法从制度层面上解决“抱团”的现象,它必然存在,而且存在即合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小团体的混沌舒适区中始终保持个人的清醒,永远不要忘了,要想真正在职场站稳脚跟,得靠自己的能力,否则,关系网再庞大,也兜不住一个拉胯的你。

祝我们都能成为职场中能够独当一面的大树!无需攀附,自由舒展。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With love,

Your Joy

想获得更多独家精彩内容请加入JOY个人粉丝社群

扫码添加管理员微信备注“我们都是猎人”即可加入

跟JOY一起猎取人生主动权吧!

JOY 陈愉

美籍华商

前洛杉矶副市长

国际精英CE0猎头

畅销书作家 著有:

《30岁前别结婚》

《30岁趁势而为》

别忘了点个“在看

想问问职场中的“打工人”,

你们会选择抱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