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错了,如果上天可以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不去那个该死的地方。—— 斐迪南

风景秀丽的巴尔干“大火药桶”

那些年,风景秀丽的巴尔干半岛并不和谐,这种不和谐可以追溯到公元四到七世纪。在那时候,匈人,阿瓦尔人,伦巴第人,保加利亚人,罗马人以及斯拉夫各民族就已经为了巴尔干半岛的统治权进行过大乱斗。

这种乱斗不像春秋战国,中国的大乱斗归根到底是家庭内部的事情。而巴尔干半岛面临的,叫做侵略,是国仇家恨。

然而大乱斗并没打出什么结果,因为这些民族势力都被外来入侵打垮了,这一个时期的欧洲霸主叫做奥斯曼帝国。一群菜鸡还在互啄,天上忽然飞过来一只老鹰,把鸡都叼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奥斯曼帝国开始了长达500多年的统治,但即便是被奥斯曼帝国控制,这个地方的战火从来没有彻底熄灭。巴尔干半岛是有名的酿酒之都,爱喝酒的民族有个共同点——暴脾气。

到了19世纪初,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列强们又纷纷将目光聚焦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沙俄希望占领巴尔干,从而打通南下地中海的商道,奥地利帝国企图向南扩张,得到亚得里亚海的领海权,英、法则要保护通往印度洋和远东的交通命脉。

完成工业化后大家都得向外带货,于是大佬们的目光统统瞄向了巴尔干。这地方自从有居民开始,就没消停过,“欧洲火药库”之称当之无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强角逐

对于一战爆发的前因后果,世人耳熟能详,简而言之就是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抢地盘。我们通俗地将这场战争形容为汪汪咬汪汪的战斗,这并不是在开玩笑,因为爆发战争的双方都不存在侵略与被侵略,战争的双方都是侵略者。

双方既然一定会爆发战争,那么像巴尔干半岛这种战略要地自然要重点关注。奥匈帝国对此深以为然,于是奥匈的老皇帝弗兰茨·约瑟夫决定在邻近塞尔维亚的波黑行省举行军事演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场战争还远不及明面上的那么简单,奥匈帝国国王已然垂垂老矣。老皇帝的疑心病也随着年纪的增长越来越重,这是上位者的通病 。此次军演的直接原因在于,老皇帝收到了这样一个情报。

“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王国不断向帝国派遣间谍,煽动南斯拉夫人进行反抗活动,背后有沙俄实力做靠山。”

一个塞尔维亚并不能让奥匈帝国如此重视,但是加头毛熊情况就很不一样了。于是这场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的军演毫不掩饰地开展了。事实证明,强调人权的列强远不像他们自己所说的那样文明。巴尔干民众的抗议,他们向来是无所谓的,这些反对声自然会因为炮火停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匹夫的愤怒

演习的消息传入了塞尔维亚,塞尔维亚地区的人民很愤怒。这个年轻的国家继承了巴尔干半岛的血气,在政府高层的默许下,一场精心策划的刺杀案就开始了。

匹夫一怒,伏尸二人,血溅五步,天下缟素。

一号倒霉蛋的斐迪南大公死的并不冤,刚刚从奥斯曼帝国独立的塞尔维亚又被奥匈帝国吞并,在外加上这位大公六亲不认的步伐,不难理解会被愤怒的爱国青年刺杀。更何况这场刺杀的背后或许还隐藏着更大的阴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塞尔维亚而言,反正都是一战,刺杀费迪南与否都一样。而对于奥匈帝国而言,这个皇储的死就是吞并塞尔维亚的天赐良机。某位军事家说过:死人是最好利用的。两个集团都纷纷派代表慰问奥匈皇室,倒也不是劝老皇帝节哀,而是火上浇油,生怕这点仇恨被调解。

双方都缺一个合理开战的理由,可怜的皇储则刚刚撞到枪口上。

“何苦生在帝王家”。

搏一搏,摩托变单车

塞尔维亚的战备远不如奥匈帝国,塞尔维亚的三十万军队拥有现代化军备的只是少数。大部分都是民兵,你要指望一群没有军事素养的士兵打胜仗,基本上是不切实际的。照理说奥匈帝国可以以大优势推平塞尔维亚,这也是奥匈帝国敢打这场仗的信心所在。

然而奥匈帝国最终的战略是速战速决,因为抽调兵力后,奥匈帝国整个东部疆域都会处在随时被沙俄吞并的险境。制定战略时,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康拉德必须将东部战区可以抵挡毛熊军队几天全部计算在内,这场战争的本质就是豪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搏一搏,单车变摩托,事实证明,赌博害人。

万事俱备,奥匈外交部向塞尔维亚提出严苛条件,约瑟夫意图很明显,塞尔维亚绝不可能答应这些条件,那么奥匈帝国就有了合理的借口开战。万万没想到的是,塞尔维亚接受了这些条件。听到了这个消息的约瑟夫陷入了沉默,如果继续向塞尔维亚宣战,那么奥匈帝国则站在了道德的下风口。

“开弓没有回头箭,打!”约瑟夫心一横,做出了决定,战争机器一旦发动,想停下就不容易了。这时的约瑟夫应该想不到,这场仗不但打没了奥匈帝国,也打垮了欧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会音乐的将领不是一个好将领

纵观历史上的战争,但凡是军队出现一个害群之马,那么战争就非常容易出现反转。对于这点印度政府深以为然,奥匈帝国最大的败笔就是用了一个酷爱音乐的业余将领。主业音乐家,副业将领。

虽然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康拉德是一个职业军人,但他看人的能力着实不咋地。他任命的总指挥波提瓦雷克确确实实没什么指挥天赋,为了能赶上皇帝八月的音乐会,他决定直接率兵突进,直捣黄龙。康拉德表示不背这个锅,在老康看来但凡有点脑子,也不至于带着不设重火力的先锋部队强行渡河突击。

脑子是个好东西,但有些人没有。强袭是兵法常用战术,但是奥匈帝国军队与要强袭的阵地之间还隔着一条德里纳河。塞尔维亚在河对岸陈兵27万,哪怕这27万塞尔维亚军队都配弓箭,也不是奥匈帝国这20万先锋军能闯过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信仰马克思主义,还想“飞夺泸定”。

开战4天,奥匈帝国损失兵力1.85万,被俘4000人,如此大的伤亡却只向前推进14千米。塞军把军队藏入大山,倚靠险要的地形层层阻击。战争陷入了僵局,对于塞尔维亚来说,保持住僵局也就够了。

8月10日,康拉德心急如焚,战局的僵持对于奥匈帝国来说意味着巨大的失利。于是他决定放手一搏,将防卫东部沙俄的第二集团军全部开赴塞尔维亚。最安全的时间大概是10天,换言之十天内拿下塞尔维亚,边防不会出现问题,当年日本也是这么想的。

康拉德不仅高估了奥匈帝国的运输能力,也低估了塞军的战斗力。直到八月中旬,第二集团军才匆匆发兵。此时塞尔维亚政府已经向南转移,准备进行游击抵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尊严不可轻辱

塞尔维亚总指挥普特尼克向塞尔维亚国王彼得一世建议:

“我们的军队已经做出巨大牺牲,为了战争和人民的前途,我诚恳地向陛下建议,放弃首都,向南部转移。”塞尔维亚皇室和内阁携带辎重向南转移,留下一座空城静静的等待奥匈帝国。

在塞尔维亚战役中,塞军装备物资均不如奥匈帝国,却以25万人拖住了45万奥匈帝国军队,并以损失13.3万人的代价,消灭22.5万奥匈军队,成为一战中首个以少胜多的奇迹。

“如果敌人入侵我的祖国,我将用我的鲜血乃至生命捍卫我的祖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