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章的灵感来自于朋友圈一个小笑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这样的段子在朋友圈里很火,但笑过之后,我们不禁想一想,这些看似“段子”的现实,到底折射出了怎样的问题?从什么时候开始,一谈到学习,家长焦虑、暴躁,无奈,孩子烦躁、逆反、易怒?

但我想说的是,这绝非个例。

前几年,因为北京海淀区的高考分数极高,“考二代”和“海淀黄庄”成为了“海淀妈妈”的标签,还有网上关于四岁孩子掌握 1500个英语单词的段子,“在美国是够用了,但在海淀肯定不够”,一时间,“鸡娃”盛况又被点燃了。(鸡娃指的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

在如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面临着诸多的压力。

过去我们的学生时代,父母家长似乎都不用怎么关心我们的学习;

但现在,家校配合已然是常态,身边的“鸡娃”和“打了鸡血”的父母,更是层出不穷。

面对这样的环境,相信再淡定的父母都会走上焦虑的道路。

加之现在很多都是独生子女,“6+1”的模式导致父母长辈对孩子寄予了厚望,孩子从小就参与着高度的竞争,由此引发出考试焦虑、学业焦虑和各种各样的焦虑。

有时候,这样的焦虑感,父母反而比孩子更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何谓焦虑呢?是指对亲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其中含有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成分。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育儿焦虑比比皆是。

每逢考试前,朋友圈的家长就会拜考神;

考完后,又会比孩子还紧张地等待成绩的揭晓;

直到一切尘埃落定,才放言终于可以长吁一口气,安心过个好年之类。

亦或是人家孩子特长考级考到五级六级甚至更高,而自家孩子一无所长的时候,家长就开始病急乱投医似的焦虑,希望把所有兴趣班报个遍……

▲图源网络

不禁觉得,焦虑仿佛已经成为了现在家长圈的一种风气。

因此小编认为,在面对孩子的学习教育时,家长应努力克服自己内心的焦虑。因为只有处理好这种情绪,孩子的学习问题才可能事半功倍地解决。

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改变呢?

好的教育,离不开用心陪伴

心理学家戴维·埃尔金德说:孩子最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对父母很重要,永远都被爱围绕。

举个例子,因《诗词大会》上的亮眼表现而被大家认识的上海女孩武亦姝,以理科总分613分的成绩(上海高考满分660)被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录取,她爸爸每天4:30以后就不用手机的,专心陪两个孩子。

网上的消息称武亦姝的父亲是名律师,也有消息称她爸爸开了家书院,又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图源网络

不管怎么说,高度的自律和长久的陪伴,为孩子付出良多,才有了孩子如今的成绩。

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

早高峰时,坐在后座的孩子将酸奶盒随手扔出窗外,父亲随即下车,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了教育,并将酸奶盒捡起,放回了车内。

世 界上从来没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错误的教育方法和不负责任的父母,这位父亲一个简简单单的捡回酸奶盒的动作,比一顿长篇大论的说教管用无数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

说教一千遍,都不如自己以身作则。

所以才会有那句话“听了那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言传身教,是父母给孩子最 好的礼物,只有不断地传递爱,才能一代人温暖一代人。

好的教育,是成就孩子

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是最最最重要的一点,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古有孟母三迁,今有择校而居,只为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见自古以来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随着时代发展,遍观全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早已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弥漫在各大城市。

而居住环境无疑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正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可以用相同的时间看到更远的风景,抵达更高的巅 峰。当代父母,远见者往往在孩子到来之前,就提前规划。不是教条式的为孩子固化人生,而是站在城市的发展轨迹上,为孩子寻找一个“巨人的肩膀”,一个可以走得更高更远的起点。

所以,越来越多的家长对教育环境的重视,选择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紧邻学校浸染书香,成为人们选择居所的重要指标。

好的成长教育,既能在孩子小时候给他无微不至的爱和安全感,在成长过程耐心培养孩子,又能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毕竟孩子一生最重要的成长就是在学校里度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