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杨武之,大家可能一下子还想不起来,但是一提到杨振宁大家一定就比较熟悉了,毕竟杨振宁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面孔,而杨武之就是杨振宁的父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96年4月14日,杨武之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清末的一名秀才,谋有差事,是在段芝贵的幕府中司“笔札”,做类似文书之类的事。在良好的家风的也是深深影响着年幼的杨武之。

但是好景不长,杨武之的父亲在旅社中得上了鼠疫,在杨武之七岁那年便离开了人世。他的母亲无法面对丈夫的突然离去,终日沉浸在悲伤之中无法自拔,两年后母亲也离开了人世。

年幼的杨武之也是被自己的叔父接到了家中,杨武之并没有沉浸于悲伤,而是化悲伤为奋起的力量。

1914年,杨武之毕业于安徽省立第二中学。正是在这所学校中的勤奋学习为为杨武之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1918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预科,这一学历,在当时的师范教育中属于最高的层次,这样的人才在当时自然是不多见的,一时间各个学校都竞相征聘。但是杨武之在学校教学的过程中,却发现教书育人不能救中国,唯有科学才能拯救中国。

1923年春,杨武之顺利地通过安徽省的公费出国留学考试。告别的家乡,只身来到了美国求学。成功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的学士学位以后,他并没有止步求学的步伐,在1924年辗转至芝加哥大学继续攻读数学专业,最终成功完成博士学位的攻读,而杨武之也是成为了中国第一位数学学位的博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已经在国外颇有建树的杨武之婉拒了国外的优渥生活和优越薪资待遇,毅然归国,争取为国家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

杨武之归国以后,到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任教,也是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所需要的数学人才,像我们熟知的华罗庚、陈省身等人都是杨武之的学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也不愧华罗庚曾说“引我走上数论道路的是杨武之教授”。但是杨武之一大憾事就是自己的儿子加入了美国国籍。

杨武之离开故土赴美求学的时候自己的长子杨振宁才刚刚出生,一直到杨振宁五岁的时候父亲杨武之才回到身边。在这之前,杨振宁在母亲的教导之下念书识字,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

杨振宁在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也有着很强的动手能力。在小时候曾经自己组装过一台投影仪。在父亲回国以后,杨武之也是给予了长子杨振宁更为系统的学习。除了给孩子灌输理论知识,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递给杨振宁。

杨振宁凭借这天资聪颖和自己的勤奋努力,在16岁时考入了西南联大,在纷飞的战火中孜孜不倦的学习物理学方面的知识。

但是毕竟在战争的动乱中,1945年,杨振宁来到了美国的芝加哥大学继续攻读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在美国也是结识了同在美国求学的华裔李政道,两人在物理理论上的不谋而合,也让两位成为了挚友和默契合作伙伴。

在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发表了一篇论文,推翻了之前物理学的一个中心信息,宇称守恒的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表现并非完全相同,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这篇论文一出就震动了整个物理界,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华人的面孔出现在诺贝尔的颁奖典礼上,在此之前也从来没有华人走在理论物理学的前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武之听说自己的长子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也是十分开心,立马就打电话催促杨振宁回国和自己一起建设国家,还亲自前往美国希望劝长子回国。

但是杨振宁考虑当时的中国需要的实用类的物理学,自己研究的是理论物理学,如果回到中国是不利于进一步深入的学习。在综合考量了各方利弊以后,1964年,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就是加入美国国籍放弃中国国籍。

杨武之知道这个消息时是难以接受自己的长子放弃了中国国籍加入了美国国籍,期间杨武之三次奔赴日内瓦希望可以劝杨振宁回到中国,面对父亲的请求,杨振宁解释道,“我一直深爱着中国,我也从未忘记要回报中国,但我也想留在美国,做出进一步的科研探索。”

面对儿子的拒绝,杨武之也是心灰意冷了,回到中国以后多次拒听杨振宁的电话,杨振宁也深知身为美国籍的自己很难得到父亲的原谅。

1972年10月李政道夫妇首次访华,已经是重病在床的杨武之坚持邀请李政道夫妇到达上海。

原来李政道和杨振宁因为在合作上产生了分歧,两人从亲密无间的伙伴就此分道扬镳,可以说是无数人所惋惜。

那天在病床上,已经是病入膏肓的杨武之一个字一个字吃力的代表杨振宁向李政道道歉,郑重地希望李政道可以原谅自己的孩子。李政道夫妻也是被杨武之的诚意所深深打动,对外界的传言也始终信守承诺、三缄其口。

当我们纵观杨武之的一生,可以看到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而贡献。成为了中国第一位的数学博士,归国后仍然奋斗在前线为我们的国家培养出了像华罗庚一样的数学人才。虽然至死都无法原谅自己的孩子加入了美国国籍,但是在病入膏肓之时仍然不忘惦念爱子,代替自己的孩子向李政道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