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保生
近日与老北京男篮队员闲聊时,他们回忆起了“文革”中的国家队和北京队比赛的事,有的还在微信里发来了他们保存的有关资料,这引起了我很大兴趣。1966年夏“文革”开始后。慢慢的学校停课了,工厂停产了,机关停摆了,一片混乱不堪之象。我不愿意参加什么造反组织,更不愿意去打人斗人,于是天天打球。在那个时期,我还真看过国家队与北京队的比赛,记忆中净是北京队赢国家队,时间应是在1969年底至1972年前后。
三年前我和梁希仪合写《华夏篮球》时,曾对“文革”期间国家队动态进行了调研,东打听西询问的,还真找出了一些线索和资料,在《华夏篮球》第九章中有所叙述。如今与老北京队员一聊,当年的记忆更加清晰了。想到有8个月没写《篮球往事》了,就把有关见闻写出来,权当是对《华夏篮球》的相关补充吧。
记得在以前的《篮球往事》里提到过,1966年“文革”开始后,体育战线也陷入“斗、批、改”的混乱之中,运动员分裂成几个派系,整天斗来斗去,不少所谓的技术权威受到批斗,正常的训练没有了,我们几个学生倒是没停,天天泡在东单体育场打球,渐渐地几个人有了想去北京体育馆和先农坛去转转的想法,我和纪金龙、邓晓仲三人有一天就去了原国家体委训练局综合训练馆。对这里我还是很熟悉的,因为曾在这里的业余体校练过两年的乒乓球。那时从北门进出,工作人员看管挺严的,没有证件或不是运动员是进不去的。可那天就像没人看管似的,我们三个人很随便的就进去了。进去一看,一片乱哄哄的,里面不是张贴的大字报,就是一堆一堆的人,坐着的,躺着的,横七竖八,什么样儿的都有。有一样几乎是相同的,不论男女都穿着运动服,显然是外地运动员来北京串联的。总算不错,中间一块篮球场空出来了,我们三个带着球呐,就在场地上玩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来了三个国家队的,马家驿、姜忠俭、郄国光,这都是我们当时崇拜的运动员。他们三人谁都没带球,就和我们玩了起来,半场三对三。我们那儿打的过来呀,但能和国家队员打球,心里美滋滋的。很快一个多小时就过去了,,我们的背心裤衩都湿透了,马家驿说:“小哥几个,就玩到这吧,我们回去洗洗澡就该吃饭了,你们也该回家了,省的老家儿惦记。”自此以后,我们隔三差五的就去北京体育馆玩儿,一块儿玩过的还有国家女篮的胡士琳。时间一长,就和这几个国家队员混熟了。有一次玩完了还和姜忠俭在南边的室外篮球场边坐着聊天,从聊天中知道他的老家是辽宁大连的,还看出他很忧心时局,不知道混乱哪一天才能结束。
1966年秋,红卫兵大串连已接近尾声,我们也商量着去外地走走,反正火车票不花钱,住宿也不花钱,就是吃饭得花费一些。商量好了之后,我们就搞定了去广州的火车票,七八个人收拾好行装就出发了。当然行装中带着两个篮球,是放了气的,装在大行李包中。在北京站上车后,车厢里人非常多,没座位的不少,怎么办?我晚上睡觉时或睡在座椅下,或睡在行李架上,车厢都是硬板座,哥几个说说笑笑的倒也不寂寞。火车经常停下,到了武汉时我们下车了,直奔武汉体院,为的是能打球。在武汉体院我们跟武汉空军队打了一场球,因为是第一次跟专业队打球虽然输了不少,但心情挺好。离开武汉就去了广州,在广州大街上碰到了北京队的黄频捷、张卫平、张保平,正巧我们在越秀公园体育场有比赛,就想让他们跟我们一块儿打。我们这些人中有个叫谭阳的,跟张卫平很熟,他跟张卫平一说,张卫平就答应了,还叫上了张保平,但黄频捷说坐在场边看不打。比赛那天晚上,灯光球场水泥看台上观众坐得满满的,对手名称好像叫陈村篮青,速度快,弹跳好,配合比我们熟练,篮子也准,最后我们输了几分。从广州我们又到了桂林,住在广西师院,独秀峰脚下,山水很美。在桂林又碰到了张卫平等人,张卫平说回北京有空去先农坛玩去。回北京后我们还真常去先农坛,在训练馆里跟张卫平他们这拨青年队员打比赛,输是必须的,因为他们身高、体重、力量和弹跳都强于我们。
1967年我们还去八大处北京军区跟山西部队队打过,在红山口跟八一青年队打过,听八一队的汪武华说他们很快也要解散。到1968年时北京很多工厂接收了北京队和部队队下放的运动员和教练,像化工实验厂、有机化工厂、北京市邮局、供电局等,北京的职工篮球活动随即火爆起来。后来国家队也解散了,运动员回到各地。这里要提及的是,1966年国家男篮主教练陈文彬回到了北京,在北京队的程世春则调到了国家队,国家男篮的张锡山也回到了北京队,是教练兼运动员。
1969年4月党的九大胜利召开,“斗、批、改”逐步深入,“抓革命、促生产”渐入正轨,各行各业显示出复苏之势。时任国家体委球类司副司长的赵希武却很担心,一旦有国际比赛任务,国家拉不出一支像样的篮球队伍,怎么办?他决意向国家体委军管会提出三条建议:第一,国家篮球队应该恢复训练;第二,尽快从地方和部队调人,充实国家队;第三,把全国各地优秀苗子从长远考虑集中到北京培训。
赵希武的建议很快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接到批复后他便马不停蹄地着手工作,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批优秀成熟和年轻球员,分别组建了国家男女篮和国家青年男女篮。1969年11月,国家男篮首先集结齐整,领队是师孝和蔡集杰,教练员是庞锡和、蔡集杰。12名队员是姜忠俭、陈银宝、张光禄、马家驿、滕大维、王长友、陈宝珊、孙景贤、吴忻水、尹国梁、赖竞忠、何仁义。这12人中有8人是1965年时的国家队员,另4人是从部队、公安系统调上来的陈宝珊、吴忻水、孙景贤、尹国梁。1971年后,马家驿、尹国梁分别援助阿尔及利亚、赤道几内亚,国家队随即适时补充了新人。
国家男篮组建完毕后,国家青年男篮也在北京集结,主教练是程世春,队员有北京黄频捷、上海张大维、湖南张建设、黑龙江陈茂林、河北吴焕成、福建叶顺水、山东的戴克利、浙江的金佳滨、北京军区的郄友庆、济南军区的张志翱、南京军区的赵良才、广州军区的陈凯、沈阳军区的宣成斌以及李健夫、苏穗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那时八一队已经解散,但是,各军区和兵种却已在1967年就开始招收文体兵,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中,军队无形中起到了保护一大批文体青年的作用。
1971年,体院青训队成立,蔡集杰任主教练,吴忻水是教练兼队员,这个青训队实际上就是国家队的三线队。据了解,当时青训队男女共4队,多达50多人。青训队存在两年,1973年完成历史使命,后来男篮进入国家队的有吴忻水、徐元生和张明书。
1970年,经过调整后的国家女篮成立,胡利德仍任主教练,教练周懿娴,李世华是教练兼队员,田文惠为队长,队员有张凤岐、胡士琳、陈秀珊、李慕贞、赵玉玲、桂永兰、何文荣、王玉珍、于迎春、李惠兰、任焕贞、刘金荣。国青女篮主教练是夏堃,队员有14名,其中罗学莲和方凤娣后来升入国家队,方凤娣是姚明之母。
地处首都的北京男女篮也在1969年恢复了正规训练。其实在这之前,队伍虽然分成派别,但有不少人仍想方设法坚持训练,有时还利用给工农兵服务的机会去打表演比赛。当篮球班开始走上正轨时,“文革”前的盛景已不存在,男篮从“文革”前的4个队,后来只剩下两个队,即成年队和青年队。必须重新招兵买马!名帅张光烈临危受命,带着几个教练在全市中学生中挑选人才,男篮刘建立、女篮宋晓波就是从中脱颖而出的。男篮一队就在时年35岁的教练兼队员张锡山的率领下开始正规训练,重树“三从一大”之风。起初是“文革”前的老北京男篮队员,后来又带上了以前的“小三、”“小四”队,队内称一组、二组,主力阵容多为一组老队员。
国家男篮组建后需要找对手打比赛来检验训练成果,找哪个队呢?八一队等很多在京的球队都解散了,无疑北京队是最好的对手。国家队与北京队的比赛多是在北京体育馆进行的,记忆中在北京体育馆打了4场,战绩是北京队3胜1负。北京队能赢国家队?这在今天谁也不可信,可在当时就是真的。为什么呢?先说北京队的首发阵容,双中锋杨殿顺和王瑞卿,杨殿顺身高超过2.30米,来北京队之前是怀柔开拖拉机的,选他进队是专为对付四川队的石挪威的。石挪威身高2.18米,他在1959年的首届全运会上为四川男篮夺冠立下功劳。北京队在与四川队的比赛中经过加时赛惜败而屈居亚军,此后北京队也想找个巨人中锋,准备在1965年的第二届全运会上夺冠。不久,北京队听说怀柔开拖拉机的青年农民,个子高得吓人,就赶紧派人去查看,这个人就是杨殿顺。那时大杨对篮球一无所知,来到北京队后,老教练范政涛手把手地教,一点一滴地抠,终于把大杨给练出来了。“大个当小个练。”这是北京队训练高大队员的原则,大杨后来不仅掌握了篮下脚步动作,手上活儿也挺细,勾手,“砸眼儿”,传球,抢篮板球后发动一传快攻,倍儿溜!与众不同是他的罚球,端尿盆式,倍儿准!大杨往篮下一站,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大杨的移动终归慢,怎么用好大杨?王瑞卿人称“王爷,”是我国最早的策应中锋,他身高1.94米,弹跳一般,但块头大,跟一堵墙似的。“王爷”手上活儿特细,各种方式的传球神出鬼没,加上他脑子活视野开阔,在圈顶一站,接球后就成了进攻的枢纽。“文革”前张光烈打造的北京队进攻就是三角战术,王忆诚组织后卫,马家驿攻击后卫,“王爷”中锋,姜忠俭右前锋,卢诗连左前锋,其他队基本上防不住。1969年底时的北京队,人员换了,但战术还保留,张锡山组织后卫,李树钊攻击后卫,“王爷”和大杨组成“双塔”,右侧埋伏投手李东兴,人称“二细,”身板瘦,细高挑儿。队里原来有个李光照,比李东兴还高还瘦,人称“大细,”李东兴便成了“二细。”李东兴还有一个绰号“李一杵,”球到他那儿就是结束,一跳一投,八九不离十,故人送绰号“李一杵。”后来大前锋张志鹏、黄频捷也进入到轮换阵容中。
在北京体育馆跟国家队比赛,北京队守个联防,大杨在篮下一戳,国家队员不敢轻易往篮下插,中远投没把握,投不中的球被大杨抢到,一记长传李树钊快攻上篮了。一传快攻没有,张锡山便快速推进,发动短传快攻,二打一,三打二,轻松得手。老锡山自称“三黑”后卫:一黑是脸黑,脸上有块黑胎记;二黑是脚黑,移动似猫步,脚不离地,碎步快无声;三是手黑,下手又快又狠。老锡山的传球神出鬼没,都是隐蔽式传球,防不胜防。这是由守转攻,国家队就处于被动之中了。老国手尹国梁回忆说:“老锡山退防特别快,时常能一防二,甚至一防三,我们快攻打不起来。”
落入阵地战,北京队就更得势了,绝对高度大杨接到“王爷”的传球就往篮里装。一旦有夹击,大杨回传给“王爷”,“王爷”或投或传,形成局部地区多打少。“李一杵”或中投或再攻大杨。有时弱侧李树钊空切,如遇封堵他就把球“塞”给大杨或“王爷。”反正进攻很有连续性,投篮机会好像层出不穷。有时再辅以遛底线,国家队还真是防不胜防。
遇到人盯人,北京队仍是胸有成竹,换下大杨,张志鹏上场,他身高1.95米,弹跳好,移动快,北京队仍不吃亏,国家队只得又改回联防,北京队就再派上大杨,无论是破盯人还是攻联防,老锡山就在外线穿针引线,把进攻组织得非常清楚。其实老锡山在50年代比钱澄海出道早,钱澄海是后来居上。
国家队老输北京队说不过去,无奈主教练由程世春顶替了庞锡和。这一换有成效了,因为程世春是北京队的奠基人,太了解北京队了,跟北京队打时程老就用了这一招,派人死盯“王爷,”切断“王爷”和其他人的联系,北京队还真有点不适应。国家队虽然赢了,但赢得很艰苦。老国手尹国梁至今忆起当年情景时说“要不是程老出了这一招,国家队还得输!”
那时的国家队也是求贤若渴,一看黄频捷就喜欢上了,1970年就把他调到了国家队。后来看张卫平也很厉害,1973年就又把张卫平调到了国家队,不过这时国家队教练已经是钱澄海了。
赵希武副司长的努力,使各地和部队篮球队逐步恢复,但体育战线的真正回暖,则是1971年3月底至4月初中国乒乓球队角逐名古屋第三十一届世乒赛期间创造的“乒乓外交”之后,即“小球推动了大球。”1971年,日本乒协向中国乒协发出了邀请,由于正处“文革”时期,中国该不该参赛,军管会领导下的国家体委犹豫再三,周总理获悉后向毛主席请示,毛主席深思熟虑后作出了“我队应去”的批示,中国兵乓球队才得以赴日参赛。比赛期间,一个叫科恩的美国运动员搭错了中国队的大巴,由此为中美建交打下了伏笔。世界媒体都对这一历史瞬间争相报道,消息传到国内,中国老百姓在新奇的感觉中有一丝喜悦,猜想今后会发生什么呢?
转眼就到了6月10日,是毛主席发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19周年,那时期每到这一天都要举办各种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但在1971年之前,专业队几乎没以官方形式出现过。然而,国家男篮和北京队不仅在这天有了公开比赛,而且印发了红字的宣传单。这场比赛在首都馆进行,之前是兵乓球表演,庄则栋、张燮林、林慧卿、李富荣、郑敏芝等先后挥拍上阵。老北京队的邰玉峰指导把这份名单保留至今。
就在这一年的5至7月间,国家体委军管会在北京召开了自1966年以来的第一次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会议期间,周总理不仅接见了会议代表,而且肯定了建国以来体育战线取得的伟大成就。周总理还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宣布了一项重要决定,撤换了国家体委军管会负责人,调38军政委王猛担任国家体委主任,这标志着国家体委重新回归国务院。全国体工会不久,国家体委召开了全国体育训练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明确提出了“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努力提高运动水平,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目标。李梦华建议建议举办全国性运动会,运用竞赛杠杆,来推动恢复和发展体育事业,纪念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发表20周年。王猛主任采纳了李梦华的建议,经研究决定:1972年举办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
举办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的决定下达后,各地和部队体工队立即投入备战的热潮中。1971年底,国家体委还在广西南宁组织了全国篮球队伍冬训,参加冬训的国家队和北京队都对人员进行了调整,更多的年轻队员补充了进来。
1972年2月下旬,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访华期间,周总理邀请尼克松在首都体育馆观看了体育表演,表演内容有武术、体操和兵乓球,虽然没安排篮球比赛,但北京篮球队参加开幕式行进仪式,这经历让他们终生难忘。
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如期于1972年6月10日揭幕,篮球预赛分别在北京、石家庄、保定、唐山、张家口5地进行,决赛于6月20至30日在京津两地进行。篮球预赛共有84队参加,其中男队44个,可谓盛况空前!
在国际级裁判郭玉佩保存的篮球竞赛秩序册上,国家男篮是以北京体院一队之名参赛的,教练是程世春,队员有姜忠俭、孙景贤、张大维、宣成斌、滕大维、张建设、陈茂林、王长友、金佳滨、黄频捷、赵良才、张志翱。国家女篮则以北京体院一队、二队之名参赛,其中体院一队领队是钱澄海,教练是胡德利,也就是说钱澄海先生是在1972年五项球类运动会之后开始执教国家男篮的,国家队这次比赛计分而不计名次。
北京队的教练是陈文彬,张锡山仍是教练兼队员,其他队员有张卫平、张志鹏、李树钊、王维君、曹泽波、王瑞卿、董瑞庭、姜鸿林、李东兴、张志翔、尹光环。在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篮球比赛中,上海男女队双获冠军,北京男女队双获亚军,上海男篮夺冠的主要原因是陈银宝、杨家训等归队参赛,王重光、蔡国强等正值当打之年,姚明的父亲姚志源是15号,他是中锋,身高居全队之首。
看看1971年的那份红字名单和五项球类运动会篮球秩序册,北京队的张志鹏、张志翔,体院一队的张志翱和武汉部队队的张志鸣,不禁使我想起80年代我曾写过的一文《张氏篮球五兄弟》。张氏兄弟老五张志越其实也打球,曾在昆明军区打过球,只不过没打专业队而已。勾起我回忆的主要原因还是张志翱,因为他在1969去济南部队队之前,跟我们东单联队打过一阵球。张氏兄弟老大张志鹏,身高1.95米,能打中锋或大前锋;老二张志鸣1.90米,可打锋卫;老三张志翔1.84米,后卫;老四张志翱最高,1.97米,中锋;老五张志越1.84米,后卫。看看,张氏五兄弟完全可以组成一个队,各个位置都有,而且是甲级队水平!
近日与张志翱联系上了,他说他是1970年从济南军区队入选国家队的,那年19岁,是培养对象,在国家队打了三年,后来去了八一队,翱子说:“在国家队时曾出访古巴、朝鲜,比赛全输了。古巴队在‘文革’前曾由程世春训练了将近一年,各方面大有长进,身体素质太好了,防守他们时拽都拽不住!后来还跟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队打过,那时咱们跟人家比差距确实很大。”今年70岁的翱子说他早就不打球了,退休后迷上了唱歌,我听了听唱的挺好的。
杨殿顺也是引起我思念的人物,但他已经去世十多年了。老北京球迷恐怕都记得大杨,但是,他没能参加五项球类运动会。为什么?就在1971年的一场比赛中,有个市领导看了比赛,他说:“这个大个子应该是巨人症吧?怎么还让他打球!”那个年代是不敢跟领导争辩的。无奈,大杨只好提前退役了。退役后的大杨挺不容易的,还打扫过先农坛院内的马路呢!后来给篮球班主任马家驿当了个干事,记账、报销,发放物品等。都说傻大个傻大个,其实大个哪个也不傻!大杨就是很内秀的,字写的挺漂亮,会画画,会理发,总之,人缘挺好的,我见过大杨骑自行车,这辆自行车是28加重的,座子管是大杨自己整的,看上去得有将近一米长。老北京队的尹光环回忆说:“你说大杨有多高?早晨叫大伙儿起床,他站在宿舍门上的那扇窗户里,我们能看清他的脸!”在篮球传入中国百年时,西城区体委在月坛体育馆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我受邀为主持人,受邀的在京篮球界人士就多了去啦,进入场地介绍嘉宾时大杨跟穆铁柱挨着,大伙儿一看,大杨比穆铁柱还高半头呢。身高肯定是在2.30米以上!如果大杨还能继续打球,肯定能跟铁柱碰上,北京队八一队两大巨人斗法,该会留下多少传奇佳话!可惜,逝者如斯夫。
2021.5.24
作者:孙保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