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线差法和位次法是高考填报志愿的两种基本方法,但是两种方法的侧重点各有不同,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不同。

一、线差法

线差法的“线”是指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也叫省控线。例如一本线,二本线等等。线差法就是比较考生线差与院校线差来填报志愿的方法。其中,考生线差是高考成绩与省控线的差值,院校线差就是录取平均分与省控线之间的差值。为避免偶然性,专家建议中采用院校近几年的平均线差(即线差均值)代替某一年的院校线差来比较。

考生的线差超过院校的线差均值,则录取的几率就比较大。

举例:

假设高校A在2012——2017年线差分别为62/70/69/69/64/58。

线差均值=(62+70+69+69+64+58)/6=65

很显然,根据往年的情况来看,报考此大学平均需要65分的线差,最高的年份需要70分的线差。

为保险起见,2018年报考该校还必须根据录取分数区间大小、录取人数在各分数段分布情况留出足够的保险空间,建议考生至少要留10分以上的余地。

所以,该生高考分数至少要高于批次线75分,填报该学校才比较稳妥,如果高于批次线90分,填报该学校基本不会掉档。

需注意的是,对于非平行投档批次段招生院校、艺术体育类招生院校、特殊计划类型招生院校,“线差法”的应用还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的以“线差法”分析结果为依据填报志愿。

二、位次法

位次法是指按照考生的高考成绩分科类排名或位次来选择填报志愿院校,如果考生的排名等于或大于所选院校或专业前几年录取考生的排名,拟报院校才有录取机会。平行志愿模式下,高校招生录取是从高到低按照排名来进行的。如果我们选择志愿也这样做,得出的结果就比较具有参考价值。

位次法的机理是在全省考试排名位次相同的考生具有相同的录取实力。如果用来评价院校,那么录取线在全省高考排名位次相同的院校具有相同的录取实力。

举例:

2018年高考成绩是540分的考生甲,在全省位次是10000名。比如2018年A大学录取分数线是545分,在全省位次是10500名。甲的位次高于A大学2017年录取线的位次,就可以将该校作为志愿填报的目标院校之一。

位次法更适用考生总人数少、重点大学录取率高的地区,也更适用高分段考生。不适合用保送生、自主招生和艺术类、体育类招生等类别。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位次不同于名次,它是指考生成绩和考生人数综合后的综合排序。高考分数最高的考生“位次”为第一,相同分数的考生名次相同,位次不同。

三、分析比较

线差为主,位次为辅

从使用范围来看,大多数人都在使用线差,而非排名。线差法适合各个层次的考生,不管是重点批次,还是普通批次。而通过数据统计表明,排名法在层次靠前的考生中更适用,并不适合所有层次的考生,越往后面这种方法的失效程度越高。

所以应该以使用录取平均分线差均值筛选学校为主,以位次法为辅。在线差法与位次法都能使用的情况下,考生可以优先使用其中一种方法分析,然后再用另一种加以检验,两者的分析数据应该大致吻合。

四、重视专业录取分数

填报志愿时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考生不仅需要知道院校录取分数,最好也要知道专业录取分数。尤其省内及省外一些录取人数多的综合性大学,院校录取分数扁平度非常宽泛,还需要通过专业录取分数线扁平度衡量专业录取的可能性大小。

对同一所院校而言,比较好的专业,它的专业录取平均线差大于院校线差均值;相反,相对较差的专业,它的专业录取平均线差低于院校线差均值。所以,只有综合考虑专业录取分数,才能填报出最匹配自己分数的院校与专业志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