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

这段话是《史记》中在汉朝安定后,开始分封功臣的时候,在已经将最多的功劳分配给了萧何后,群臣力荐曹参为首位的时候,群臣、刘邦的心理不同的想法,甚至可以说是相驳的想法。

大意就是说皇上啊,您在分封封地的时候,已经委屈了群臣了,将最多的功劳分配给萧何了,现在到评定位次的时候,就不能将萧何位列第一了吧,但是刘邦心中仍然将萧何作为首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视中高祖刘邦和萧何)

后来经过关内侯鄂君的进言,萧何还是被评定为位次首功。

萧何、曹参同样都是最初追随刘邦的人,对于汉朝均有比较大的功劳,为什么刘邦对于萧何会这么看重,不论是功劳还是位次都想让萧何得第一。

一向非常的注重别人的意见的刘邦,为什么在这件事上,似乎是有执念一样,不想做丝毫的退步。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刘邦这一举动之后究竟隐藏了什么。

一、起义之初,萧何、曹参均力推刘邦为首领,刘邦安然挑起起义大旗

萧何、曹参出于什么样的缘故推荐刘邦担任起义军的领袖呢,为什么最终刘邦能够安然接受这个位置呢。

关于萧何、曹参为什么会推荐刘邦作为起义军的首领,这一点在《史记》中是有记载的。

《史记》原文是: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後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

大意就是说萧何、曹参都曾经是秦朝的文官,非常的爱惜自己的身家性命,害怕起义的事情失败了,会连累到自己的家族,所以就推荐刘邦担任起义军的首领。

(影视中的萧何和曹参对话)

这就是《史记》中描述的萧何、曹参推荐刘邦担任起义军首领事情,从这段话中,我们得知,萧何、曹参之所以不担任起义军的领袖,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二人不看好这次起义,担心起义会失败,连累到自己的家族。

但是刘邦为什么不担心呢?刘邦当时可是已经迎娶吕后了,家中还有父母,为什么刘邦没有这个担忧呢。

这实际上是和刘邦的性格是有直接的关系的,我们先看一下刘邦几个比较亲近的人对于刘邦的评价。

先看刘邦的父亲的评价,《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这一话是刘邦和群臣一次在未央宫的大会说的,大意就是说,老爹啊,您常常认为我是一个无赖,不能够创造家族的产业,不如我的哥哥,现在你来看看我和哥哥谁创造的家产更多呢。

从这一面我们可以得知,刘邦的老爹认为刘邦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认为刘邦不行,不如他的哥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视中萧何和刘邦)

这就是刘邦的老爹对于刘邦的评价。

再看萧何对于刘邦的评价,《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这段诗是在刘邦参加吕公请客的时候,萧何对于刘邦的评价,大意就是说刘邦总是说大话,很少成事。

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刘邦的老爹始太公,还是萧何,对于刘邦的评价都是少成事。

从这些的评价可以看出刘邦的一个特性,那就是什么都不在乎,也可以说什么都不怕。

这就是刘邦能够不做任何考虑的安然接收起义军领袖的一个因素,这个因素也是后来刘邦能够成就皇帝之位的原因。

既然曹参、萧何对于刘邦都有谦让之功,那么为什么刘邦总是坚持萧何为首呢,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两个人所处的位置。

二、一个冲锋陷阵,一个安抚百姓、压阵后方

如果说曹参是一个冲分陷阵的良将,那么萧何就是一个可以安抚百姓、镇压后方的文臣。

读过《史记·曹相国世家》的话很多人对于曹参的印象应该就是,屡次立功。

在攻打下邑以西的时候攻打爰戚和亢父的时候,曹参最先登上了城楼,成为了此战的首功;

在向北的求援战斗中,攻击当时的名将章邯的部队,在向南边进发的时候,攻击了李由的部队,杀死李由,俘虏了秦朝一个军侯。

(影视中萧何和曹参相互扶持)

后来曹参和刘邦攻打东郡郡尉的军队的时候,击败了南面的敌军,在追击敌军的逃兵的时候,曹参因为阻击的最多,又累积了一次军功

后来在高祖刘邦册封为汉王的时候,曹参就被刘邦册封为了建成侯,等到和刘邦一起到了关中的时候,又被升为将军。

后来在曹参守卫景陵的时候,三秦派章平攻打曹参,曹参出击,最后打败敌军,汉王将三秦中的一部分封地给了曹参,在后来柱天侯在衍氏反叛、汉将王武在外反叛、程处在燕县反叛的时候曹参均评定了反叛。

我们可以看到,曹参在高祖刘邦一路的征战的过程中,所立的战功还是很多的。

再看萧何的,就像《史记》刘邦对于萧何评价: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的一样,萧何是一个可以补给后方可信的良臣。

除此之外,刘邦著名的猎狗理论,也是将萧何的能力和功劳表现的淋漓尽致。

《史记》中原文是,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影视中曹参的形象)

大意就是说你们知道猎狗吗,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是发现野兽的踪迹的是猎人,现在诸君的功劳都是猎狗一样的功劳,但是萧何却是猎人一样的功劳。

这就是萧何、曹参功劳的差距点。

三、刘邦的谋划、权利的平衡

古代起义、造反无非就是为了功名利禄,萧何、曹参不论是对于刘邦还是汉朝功劳都是很大的,功劳大的同时也会令君臣之间生出间隙,所以刘邦想要的就是平衡关系。

前面我们说过,萧何、曹参都是刘邦最初起义的班底,两个人在刘邦征战天下的途中也是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再加上萧何主后方,曹参主军营,在战士将相和是国家的幸运,但是在天下安定时候,将相和可能就是皇帝的灾难了。

所以刘邦此时想要的是萧何、曹参的关系不能像以前一样,对于萧何、曹参来说令两个人关系变差的一个最为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分配不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视中的高祖刘邦)

所以就有了高祖刘邦不顾群臣的反对和质疑,一直坚持萧何不论是位次、还是功劳都是首功,实际上萧何、曹参怎么能不知道刘邦的心思呢?

这也是为什么《史记》中明明记载了天下安定以后萧何和曹参的关系不好,在萧何时候,曹参还收拾行李准备接任萧何的位置。

《史记》中原文是: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

大意就是说在汉惠帝二年的时候,萧何去世了,曹参听到这个消息,就告诉自己周围的人,说自己即将入朝为相了。

四、结语

萧何、曹参同样为汉朝的肱股之臣,但是刘邦却是不顾群臣的反对坚持萧何为首功。

不仅仅是为了分化萧何、曹参的力量,还有一点是试探自己在群臣中的影响力,毫无疑问,刘邦得到了自己的满意的答案。

就像我们现在很多的事情一样,往往事情不仅仅是表面上我们看到的那么的简单,背后隐藏的因素才是这件事情真正的意义所在。

注:本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