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每个人都是自由的生命,但每个人都受困于无处不在的枷锁。

原始人受困于大自然,现代人受困于时代、科技和社会,我们都向往自由,但总是处于受约束、受限制的状态。

“不自由毋宁死”,对于自由,每个人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渴望。

我们为什么喜欢孙悟空?就是因为他代表了人们对束缚和限制斗争到底的精神,“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样的生命自由度,是修行的终极目标。

但是,人真正的敌人不是外界的约束,而是自我的认知。人如果走不出自我,就得不到自由。

人到中年,终于明白,每个人都是认知的“囚徒”!

当我们去观察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就会发现他们看起来都是自由的,但他们也是被各种无形的“线”所役使。

比如职场上的“打工人”,他们说起来是有“来去自由”的权利,可实际上,他们通常是处于弱势的状态下。当一个中年男人背负养家糊口的压力,每个月要等工资还车贷、房贷的时候,他其实没有太多选择从。

要知道,大街上的人熙熙攘攘,川流不息,但其中的每个人都是人为物累,心随名利而转。正所谓:

心为形役,尘世马牛;身被名牵,樊笼鸡骛。

王阳明大概是有感于此,所以才为众生找寻了一条出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才是我们一切问题的根源。

外界的约束和束缚是无穷无尽的,我们终其一生,也难以破除一切限制。都想改变世界,可能做到不被世界所改变的又有几个呢?

问题也许比答案更重要。卡尔·波普尔说:“任何时候,我们都是被关进自己认知框架的囚徒”。

有时候我们应该是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找对了问题,答案就会自然浮现。

其实这个世界本来是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但我们为什么觉得这个世界跟“雾里看花”一样模糊和扭曲呢?

譬如盲人摸象,摸到大象鼻子和耳朵的人,都坚信自己所知道的是正确的。我们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此,我们严重囿于自我认知的困境。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庄子看得最透彻,其实芸芸众生,一辈子都是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打转,被操纵而不自知,人生在浑浑噩噩中被消耗,被浪费。

因为,他们的自我和认知是被别人所塑造的,总有人想要在他们的大脑里“下蛋”,他们并不能真正地了解世界和事物的真实面貌。

所以,他们很难走出自我的牢笼。

当我们去动物园看梅花鹿的时候,它们看起来是自由自在的,它们甚至都没有意识到牢笼的存在。

再想一想我们,何其相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我们如果提升不了自己的认知能力,那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为,都决定了我们是“囚徒或奴隶”的命运。

只有认知能力得到提升,我们才能洞悉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才有望获得“相对的自由”。智慧如孔夫子,终其一生,也就是修炼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呢?学习和独立思考,除此之外,我想不出别的方法。

最后,“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人生如梦亦如戏,半醒半醉也很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