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 | 白晶晶

成都49中,校训是“求真求实、至善至美”。少年小林,如何看待校园,如何看待父母,我们永远无法知晓,但在他眼中,世界必定“不善不美”,不值得留恋。否则,聊天记录里,他不会写下“天天想着四十九中楼,一跃解千愁”。

事件后续走向极为诡异,缘起却已被人遗忘,孩子为何走到这一步?最近,看了一张网图,贴出三篇公号文章,标题分别是《打死也不生娃》《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生孩子了》《好好的孩子,为什么想死》……

这些年,生育率断崖式下跌,是年轻人不想生,青少年自杀事件频发,是青少年想“轻生”。谁在“扼杀”孩子,将他们推向悬崖?到了该彻底清算的时候了。

童年的消逝

2020年,外卖员“困在系统里”的神文横空出世。自此,系统成为吞噬人生的代名词。身处系统,被算法左右,打工人变“工具人”,让很多人萌生无法挣脱的窒息感。

成年人遭遇压榨,都会累觉不爱,感叹内卷让生活不美好,困在系统里的孩子,又将怎样?揠苗助长式培养、打鸡血式养娃,扼杀的不只是童年,更是对生活的向往。

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17.2%,重度抑郁为7.4%。高中阶段,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在10.9%~12.5%。这也意味着,每十个高中生里,就有一人已经到了重度抑郁。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图/网络)

一位从教几十年的教师,网络发帖更令人震惊——“感觉00后这一批娃已经废了。为了鸡娃,他们没有童年,没有体育,一个个近视,肥胖颈椎病腰椎病,15岁以后普遍厌学抑郁,一辈子的劲儿已经在童年被鸡没了,内心丧,极度艳羡猪的生活,今后大批量会选择躺平。”

身边一位朋友,家有二娃。老大考上了北京最牛高中的早培班。怎么理解这个班呢?往年招生简章上曾有一条:智力超常。

据说,这个班的孩子,连续接受7年教育,目标就是高考。可在同事眼中,初中阶段,很多孩子已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靠刷题和奥数进了好学校的,基本已丧失了对数学的热爱,甚至谈数学就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舍得》剧照

借用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的一段话——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为可悲。

这些天资远超同龄人的孩子,原本有开眼看世界的能力,但世界给他们的,却是蒙上眼,关上窗,仅留一座千军万马挤的独木桥。

困于系统里的孩子,人生仅剩的意义,就是上不完的辅导班,刷不完的竞赛题。成功的标准,就是通过单一的跑分系统,PK掉一个又一个竞争对手。

减负,一场资本的阴谋

70、80后一代,不少穷人家的孩子,之所以得以改变命运,恐怕还得感谢当年没有减负一说。

彼时,城乡教育虽也有差距,但孩子的教育更多依赖公立学校。天不亮就上学,天黑了才放学,8小时甚至更多的在校时间,拉平了孩子竞争的起跑线。是龙是鼠,在校内就能看得出来。

减负大幕拉起,下午三四点就放学的孩子,被校外培训接手。看似资本在助力,实则让所有人陷入一场零和游戏。扛着减负的大旗,公立教育资源不断后撤,给资本腾地儿。疯狂的校外培训,市场规模甚至占到全国GDP2%,已经成了尾大不掉的巨兽。

▲三十多人的班里,只有4个孩子没上课外辅导班(《小舍得》剧照)

正如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说一样,校外培训已是如蛆附骨的毒瘤,想要刮骨疗毒,还得寄望于自上而下的强力。

巨兽,是谁养成的?嗜血的资本,最善闻到腥味。这些年,教育减负的口号,喊得越凶,家长心越慌,教培费用越涨。公立教育政策制定者在掩耳,校外培训资本在盗铃。

2018年,北京卫视拍摄了一档纪录片《起跑线》。7岁北京女孩汤笑嫣的一天是这样的——上午九点到十点,是尤克里里弹奏课;接着十一点到十二点,来到声乐老师家中,把嘴巴长到最大,练习发声;下午一点到三点,汤笑嫣在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学习舞蹈,压肩胛带、下腰、踢腿;下午还有西班牙语课,三个小时的课程,一直到五点下课,这一天才算是结束。

还有位海淀牛爸,给小升初的儿子安排暑假计划,按照上午、下午、晚上分段,电子文档足足列了8页,按照他的安排,中学六年,补课的儿子将比同龄人共多学4032小时。

▲正在紧张吃饭的汤笑嫣(《起跑线》剧照)

这样的“工作”强度,成年人都无法接受,却成了00后一代童年的标配。更多人慨叹幸好自己生得早的时候,哀叹的也是这一代“最惨童年”。

在教育上烧钱,蒙眼狂奔的家长,把孩子捆上资本的战车,以为补课就能送孩子抵达成功的彼岸,却过早烧掉了成长的内核。如果说人这辈子的劲头是有数儿的,一个人如果25岁工作55岁退休,工龄30年;一个娃3岁开始被鸡,33岁的时候也是工龄30年,拼搏模式开启得太早,也难免“早泄”。

伤仲永的故事,人人都读过。在资本鼓吹下,透支童年、鸡娃无底线的家长,何尝不是在毁娃,流水线式打造“仲永”式做题家?“童年记忆只有补课”,如何让他们有力气撑到无趣的中年?

装进套子的童年

写不完作业一跳了之,考试失利一跳了之,没收手机一跳了之……有人会说,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脆弱?难道,这一代天生就是“玻璃心”?物质充裕的时代,反而养出一群“娇无力”?

有因必有果,中国财富快速积累,经济登上贫富分化高速列车的三十年,正是家长焦虑情绪蔓延,教育陷入内卷式军备竞赛的肇始。

谢刚博士在《我为什么还活着——谈青少年自杀》中提到,青少年“求死的欲望”来自长期体验“累赘感”以及缺乏归属感,这和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成就感与亲密关系,正好相反。

热门剧《小舍得》,也借小演员之口,说出全剧最扎心的一句话:“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子悠怀疑妈妈不爱自己(《小舍得》剧照)

从上大学包分配到哈佛硕士争当街道办主任,教育改变命运的门槛越来越高,阶层跃升希望越来越渺茫。把孩子当成螺丝,不断拧紧再拧紧,是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却是家长眼中不被时代甩下列车的救命稻草。

但是,“战胜别人,搞定别人”就是人生的赢家吗?很多青少年自杀案例中,家长无法理解的理由都是,孩子平时“很优秀”“很乖”,那些不为人知的伤痕埋在心底,被责任、道义绑架的孩子,缺乏快乐童年,终其一生也找不到自我存在的意义。

很多人还记得弑母的北大学霸吴谢宇。他的童年,笼罩着学霸的光环,高中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福州一中,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提前录取,GRE成绩排进全球前5%,天赋和智商都极高,后来的悲剧将一切统统归零。

在吴谢宇弑母后逃亡的三年时间里,始终提交满分试卷的他,彻底改写了人生的答案,在重庆酒吧做夜场男模。

▲吴谢宇在网上分享的个人照片(图/网络)

当初看到这则新闻,我就在想,也许那才是他想要的生活。或许,他早一点挣脱被设定的轨迹,也不至于发生后来的悲剧。

一条直线的心电图,是死亡的讯号。强迫孩子一步不能行差踏错,按既定轨迹度过一生,和提前宣告人生的死亡有何区别?

给孩子多点时间和空间,别把童年装进套子,束缚成长的形状。给孩子更多试错的可能,不用世俗观念定义人生的成功,一旦遭遇失败,他们大概也不会觉得那么生无可恋。